- A+
我偶然发现妈妈下班后还在看书,这让我很吃惊。她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我妈经常说她——湿(不知道)。这是事实。她没读完二年级就辍学了。我妈跟我解释说她个子高,学不会,觉得自己老了没面子,整天心神不宁,就不理老师同学的劝阻,搬了凳子头也不回的走了。这只是她的主观原因。客观情况是她早年丧父,外婆一个人养家,不容易。作为大女儿,她眼里是担忧,在教室里如坐针毡。她怎么能听老师上课呢?我听不好,怎么听?我妈越是不理解这一点,我就越觉得对不起她为我二姨二叔牺牲。
后来我妈和我奶奶一起工作,然后她成了老婆妈妈。她与书本完全隔绝。她在家里不谈书,甚至一张纸也不见了。我母亲总是往返于家和田野之间。但是,我们姐妹上学的时候,她给了她很强的支持。只要她看着我们手里的书,她就会开心。她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一直命令孩子们拾柴、割草、放羊。她说,看着我们读书,她精力充沛,从不太忙,也不太累。书成了我们不工作的挡箭牌,我却辜负了她。最后我靠努力上学,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那一天,我回到家,看见妈妈在灶火边做饭,一手拿着柴火,一手拿着书,低头垂眉,目光在书页间游移,全神贯注,忘了往灶台上添柴火,仿佛世界上只剩下她一个人。我不忍心打扰她,所以手电筒从炉子里掉了出来。“曾”烧了我脚下的柴火。我抓起水泼了过去,灰色的灰尘“嘶嘶”哭得像一缕丝在这一幕里,我百感交集。
我不知道我妈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我们看了厨房灶台附近的杂志和书,已经变黄起皱了。他们陪我妈来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么长时间我们都不在家。我妈是怎么想到用书来安慰自己孤独的灵魂的?现在想想,很多次,我妈说她觉得不舒服,想哭。她父亲去世后,她非常孤独。身体上的疾病,内心的孤独,生活的艰辛像高山一样包围着她,让她感到胸闷气短。她不是五指山下的孙悟空,没有七十二变的神奇,没有万能的神灵的帮助。她自然觉得委屈,想哭,但是为了活下去,她要养好几个孩子,给他们添麻烦。
人总要找到一个宣泄痛苦的出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被送,有的去旅游,有的种花种草,有的打牌。我妈妈开始喜欢上了书。让我惊讶的是,她二年级的学历和她认识的一些字,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时间的沙漏下,她的脑海里还剩下几个。即使保留几个字,她也不会写,就像有人在陆羽,似曾相识,张嘴里却不能叫对方的名字。她说她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更不会写别的字。这种情况下,她怎么看得下去,享受其中呢?妈妈不好意思的说,她很冲。我不知道她说的是冲还是灌,她的意思是吞咽。这是个坏主意吗?还是不求解决?总之,我佩服她的毅力。用这些似是而非的话把整段和整篇文章连起来,她是如何感知她的意思的?那是几只蝌蚪流入海洋的浩瀚感觉!
感谢这些书刊,它们不经意间闯入了我妈的生活,让她“开心到每次知道了什么就忘了吃饭”所有的失望都在她专心的阅读中消失了。
如今的妈妈们不再终日郁郁寡欢,心情低落,精神世界一片光明阳光。现在才知道,这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是读书对母亲的影响。前几天她打电话说想看我新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村庄》。为此,她还带着老花镜搭便车到县城,只有我的书送到她手里,她才能开始读书。她的声音里带着甜甜的微笑,包裹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她想读的书的作者是她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