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闲逛时发现的,这是一笔意外之财。原来,我去看了一本书——《心理与生活》。在寻找目标的时候,不经意间横扫了冠军,瞬间被冠军吸引。为什么会被标题吸引?我想任何一个失去爱情的人都忍不住想去读一读!所以我怀着极大的热情读完了它。
作者创作的灵感来自身边的一对恋人和朋友。在她眼里,这对模范夫妻实际上已经分手了。分手后,他们都来找她聊天,但令她惊讶的是,这是同一段恋情,从两个人说起就变成了两个故事。原来他心里爱的理由不等于她心里爱的理由,他心里分手的理由不等于她心里分手的理由。这真是一个有趣又残酷的话题。这让笔者萌生了采访一对破碎夫妻的想法。
作者动员了身边所有的人一起搜索,最终找到了22对分手的情侣。本书选取了15对分手故事,每一对都是从男女主角不同的角度讲述的。你会惊讶地发现,15对分手恋人有30种爱情观念。这些故事的重点不是爱情,而是性关系。用爱情的角度来分析男女关系,太理想化了。很多男女关系远没有达到爱情的程度。只有男女双方多了解,少误解,才能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当然可以。良好的性关系不一定是爱情,但良好的性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走向爱情。
我想只要分手的人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分手。也许有一两句话无法回答,因为谈恋爱的原因只有一个,分手的原因也很奇怪。然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面对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差异时,沟通不到位。准确的说,是两个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思考的出发点也不同,因为有时候这种差异不需要沟通就能解决,会被对方猜测为解释或者掩盖。试图解释和想要交流意味着我们对这段关系还有一些依恋。一旦这种差异让对方累了,懒得去弥补两性之间的这种差异,那么这段感情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死亡了。开始是两个人,结束是一个人。
也许我们不能局限于爱情,还可以是友情和亲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成长的环境和经历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使是所谓的人也难免会有差异。事实上,人际关系中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控制的是我们对待差异的态度。如果我们足够重视这种关系,就会以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如果我们已经尽力了,还是无法消除这种差异带来的不安,那么我们很可能会直接放弃继续沟通,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如果他(她)真的重视我们的情分,那么他(她)就应该做他(她)应该做的,如果他(她)不这样做,他(她)就不会做。总之,我们似乎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在我看来,同理心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更多的同理心会导致更少的猜疑和误解。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把那些刚刚失恋的人排除在外(纯粹从个人角度),真正走出失落的泥潭(比如我们这样的)才是最合适的。至于原因,就不解释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或许可以帮助你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损失。
附上书中主人公关于爱情的一些感受:
我们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为了迁就或取悦对方,而是为了进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除了我爱他,他也爱我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更像自己,我更爱自己,他也是。
爱情刚开始的时候,用激情维持爱情就足够了,但激情总有一天会燃尽。没有激情,感情需要其他东西来维持,比如共同语言。
所有的关系都一样。双方需要积极沟通。双方都需要确保你理解对方,他们也理解你。
一个受得失苦太多的人是不适合拥有的,因为拥有会加深他对失去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