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总把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联想到一起,那就是“文人痞子和酒”,夜深人静,毫无睡意,不由得又想了起来。
总想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找了很多理由,也觉得牵强。反正也睡不着不,不如从酒着手。我想文人喜欢喝酒,似乎从大诗人李白开始就有了很多风雅的记录,到今天为止,还没有结束的意思。痞子,大都喜欢在街头酗酒闹事,因为酒的缘故,我把痞子文人和酒三者关联起来。
既然三者多少还有点关联,我姑且就拿来当作饭后茶余闲聊一二。
先说文人,在中国什么才算得上是文人,读书多,学至硕博算得上文人吗?似乎不对,现在很多自称文人的连初小都没毕业,用这样定义肯定会不适合。这样不行,那就改成经常写得小文章,发点小牢骚的人,叫文人吧,估计有很多人不高兴、心里不舒服,但这定义他们或多或少是认同,至小不以学历为标准。很多有高学历专的业人士忙着赚钱,不屑于写文章赚稿酬,也不以屑混迹于文人之中,更不喜欢别人称他们为文人。
我们姑且把平时写点小文章,经常混迹于文化场所的人称文人吧,这些人大多读过很多书,虽然有的没有正规的学历、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可他们的文史知识功底浑厚,谈经论史娓娓道来,大多自以为满腹经纶,不可一世。这也许就是文人的特点之一,自大、自以为是,自以为博学多才。其实大多文人不具备系统而又实用的专业知识,从古至今天,无不如此,“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也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
经常写得文章,混迹于文化场所的人,大多精于国学和传统文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讲的克已复礼,谦谦君子,推崇“温良恭俭让”,文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君子梦,总梦想成为谦谦君子。现实中,各种物质诱惑、名利财气诱惑,又无让人做到清心寡欲,在人海茫茫中求生活,就无法真正做做君子,无法做到“温良恭俭让”。这不得不让文人在矛盾中生活,不得不在人前做君子,人后做痞子,这种两面性的人格与生活方式就让文人形成一种独特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就算走在人群里或大街上,也会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或闻出来那一丝丝的酸味。这也许就是文人的第二个特点,穷酸迂腐。
经常写文章,形成把简单的事复杂化的习惯,形成多维度思考问题和认死理的习惯,久而久之,性格会变得固执、偏激、敏感。认死理、偏执让男文人在生活扮演着“孔乙己”的角色,让女文人扮演关“灭绝师太"的角色,他们经常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自我陶醉、自我满足,打着“除魔卫道”的旗号对一些新生事物持反对态度,他们经常为无关乎半文钱的鸡毛蒜皮之事耿耿于怀,对身边的人与事,看不顺眼、看不惯,凡事意见多,发表意见时言词慷慨激昂。大多文人有崇尚“舍生取义”和“士可杀不可辱”,或多或少有一点点烈士情结。
文人自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大多数文人生活并顺利,经济状态也不理想,精神追求多,总不满足现状,就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常常借酒浇愁。酒喝多了、伤心事也多了,在加上自己能写点小文章,诗词歌赋也就不需要“为赋新诗强作愁”了。
再说说“痞子”,痞子就无正当职业,流落街头,靠一些不入流的技能,诸如偷鸡摸狗、巧取豪夺之类能维持不稳定的生活的人,痞子的生活就是需要他们完全撕破传统道的固有思维方式,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痞子的思维方式是无道理可讲,无公平公正观念的正义观念,无等价交换的价值观念。
痞子是一个社会不入流的底层,为了谋生,他们往往需结成一个团体,他们拉帮结派的唯一方式就是讲“义气”,义气是痞子和流氓们壮大队伍与结盟的唯一工具。因为义气,痞子们也爱上了酒,甚至喝酒的花样除了正常划拳、猜酒令外,他们还发明歃血为盟,喝血酒这种方式。
痞子喜欢喝酒,文人也喜欢喝酒,那么看来我将痞子文人和酒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还有依据的,这篇文章也终于扯出了点逻辑来。
不过大凡喝过酒的人都知道,文人喝酒是雅事、喝得文雅有兴致,文人喝酒的佳话流传千古。文人喝酒可以有少长咸集、君贤毕至,可以有管弦丝乐伴唱吟哦,可以诗赋记述;而痞子喝酒则不同,他们大多,崇尚“喝酒就喝个痛快,打架就放开手脚”的冲动和不顾及他的想法与行为后果,喝酒的结果大多伤风败俗,遗害乡邻。
痞子和文人喝的共同点就是生活不顺,忧愁之事缠身,借酒浇愁,都是酒入愁肠后都胡言乱语,烂醉如泥,斯文扫地。
我不论从生活条件还是从性格来看,都列入了文人之列,唯独不喝酒,在别人喝酒的时候,我把这些怪象记下来,写成文字,博大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