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与不惑是关于世界、关于人生的一个大课题

  • A+
所属分类:世间伦理

“大宝,快写作业,别大声叫,小宝快睡着了……”
“不行不行,这两天老婆给脸色,老喝醉了回家,激起人家的火儿了……”
“同学聚会去不了了,单位加班……”
“老父亲住院,手术费就得几十万,哥们儿先借我点,救救急……”
“你们孩子那个学校升学率怎么样?学区房贵吗?是军事化管理吗?……”
“唉,儿大不由娘,管多了,费力不落好……”
“还过啥生日?蛋糕你们娘俩吃吧,领导又让出差,半个月……”
这就是中年人的生活。我这里所说的中年人是广义概念,大约包括三十岁到五十多岁的群体。中年人拥有的东西最多,所以常常需要负重前行。孩子,一个或两个。老人,四个或更多。同事,一茬又一茬。同学,一堆红白喜事的源头。事业,不上不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回首来路,我们大部分人会有一个无忧混沌的童年,然后是青春期的叛逆和浪漫。渴望有一段生死不渝失去自我的爱情,哦,还会有一个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宏大梦想。
可惜,现实总是有点瘦骨嶙峋。
在经过种种探寻与试错之后,人到中年才终于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发现,不管上不上大学,找工作都非常难,找到的工作和自己的宏图大志也并不契合,不但不能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有时还得看人眼色,如履薄冰,阳奉阴违。然后又发现,不管和没和爱情结婚,婚后都是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爱情的理想鸡飞蛋打,总之逃不开一地鸡毛。

工作是为了生存,而非梦想;爱情是为了臆想,而非体悟。就像人生的抛物线,到达顶点,就该往下走,这是多么无奈的规律。谁说四十不惑?现实就像华丽袍子上爬行的虱子,让人迷惑,无法看透世情。
两鬓渐渐长出白发,眼角慢慢堆出细纹,肚子上的赘肉越来越突出,每年体检发现的小毛病越来越多——滑膜损伤,眼睛老花,妇科囊肿,酒精肝,颈椎腰椎尾椎总要变变形,血糖血压甘油三酯总喜欢爬高高……二元世界里,身体这个皮囊是一项多么重大的挑战。
生存,还是毁灭?混吃等死,还是继续前行?苟且于眼前,还是去相信诗与远方?
曾几何时,固守在单位、家、孩子学校门口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人们差点忘掉了曾经的激情与梦想。最令人沮丧的是,我们中年人心中的那把火并没有熄灭,现实却像淋湿发霉的木柴,难以点燃。
我们开始喜欢输出,不喜欢输入。曾经的怦然心动再也泛不起道道涟漪。我们在舒适圈里故步自封,害怕打破一丁点儿常规。思维定势又让我们自诩是有经验的过来人,喜欢指手画脚。或者,有的人想在外面找几面飘飘的彩旗,刺激一下自己日趋麻木的欲望或者久违的情感体验。又或者,诛心一般熬过了父母的病痛,甚至死亡,便会忽然失去人生的斗志。
功成名就者,额头上写着空虚;养家糊口者,脊背上写着辛劳;彷徨迷茫者,眼眸上写着何去何从。因为不得不成熟,所以很累

中年人,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牺牲品。不是智慧的化身,也不是谁的奴仆。中年人,只是走到了岁月的十字路口上,需要调整身心,加加油,需要爱人,也需要被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年人又是不惑的,接纳以往的种种,活出当下力量,相信明天的成长。
富尔格姆在他的《信条》中写到:“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这正是人(包括中年人)应该找到的平衡点:做事,学习,思考,娱乐,享受生命
我们可以在吃了老婆或老公做的饭菜后(很可能我们得亲自下厨),在威逼利诱孩子完成了作业之后,在醒了酒、展了腰、化了妆等等之后,做一些我们自己的事情——
列一个年度读书计划。
读读《沉疴遍地》,承担所在社会的责任;读读《刀锋》,理解闲晃的人生其实是思考探索的人生;读读《傅雷家书》,更深入地研究教育和亲情……读读《中国通史》《鲁迅全集》《美的历程》……读读张德芬的《重遇未知的自己》、武志红的《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重拾读书乐趣,仿佛回到青春时代,平和心态,澄澈灵魂。
去旅游。暂忘尘埃粉末,寄情山水田园。
攒够了假期或者忙里偷闲——去长白山喝人参滋补汤,看天池的神秘蓝,去三亚海滩把皮肤晒成小麦色;要么去西藏大昭寺看朝圣,闻酥油灯的味道,到长江三峡听船家妹子悦耳悠长的吆喝声;抑或在英雄故里赏赏老井边茂盛的艾蒿,在农家院子里摘摘半黄半绿的木瓜杏;也或者在不知名的大山里野餐,编一个野草环,假装一下花仙子……
有趣的灵魂过有趣的生活,是一种理念和信仰。
我们还可以在工作之余:
去跳广场舞,或者去健身中心练瑜伽,打羽毛球。
愉快地摸八万,捉黑枪或打麻将。
养一只猫,再养一只猫,再养几盆花。
文字
去美容院。
经营公众号平台,每天数粉丝量。
和三五好友撸串喝啤酒而不断片。
修习正念冥想。
建嗨团群。
陪家人看肥皂剧。
跑五公里路,比较用时多少。
给孤儿捐一棵幸福枣树,每年成熟的时候去采摘。
……

就举例到这里吧,我发现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原来有很多。我们甚至可以去热爱我们的工作,而不是期盼退休后的闲适。也许有人会说,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中年人,哪里有闲情逸致做这些?我认识好几个文友,都在辛苦的打工之余写诗,也许时间没有那么充足,但因为有了诗意的心境,尘埃中也会绽放光芒。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犹记得谌容写的、潘红演的《人到中年》,主人公因为工作负荷太大,积劳成疾而差点儿失去生命。我无权期许,只是深愿,我们中年人在做顶梁柱、檐前椽的时候,学会爱惜自己,无论岁月多么苍老,我们的心永远鲜活年轻
“大宝,妈妈和你做个约定,二十分钟写完作业,妈妈爸爸一起陪你玩大富翁……”
“太好了,那妈妈快哄弟弟睡觉吧,我十分钟就能写完……”
窗内明亮的灯光,衬托得夜色更加静谧。惑与不惑,这是关于世界、关于人生的一个大课题,幸好生命路远,慢慢求解亦可。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