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季节美好的夜色让人想到春夜喜雨

  • A+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

刚毕业的时候我在邻市的一所中学教书,工作特别忙,带着高一6个班,总共18节正课,再加上4个晚上的晚自习6个班全都要讲课,于是一个星期实际上有24节课(大多数老师的正常课时是12节加一到两个晚自习)。

一天到晚的满眼都是课,稍有间隙还要改作业,于是备课往往要晚自习结束后才能进行,到十一二点甚至一点两点都是常态。

第二年的情况有所变化,但换汤不换药,依旧带着6个班,高二两个班和初一4个班,学段年级不同意味着要备两套新课,而且由于高中部和初中部不在一个校区,我早上跑到高中部上课,下午在初中部上课,晚上又到高中部去上晚自习。

此外学校还给安排了一个选修课,每周1节,生活依旧“充实”到爆炸。

回想起来那两年我是有很努力认真地去备课、上课、改作业的,那时候怀抱着教育理想,想着要对学生负责,以及年纪轻轻精力也还比较充沛,不会那么容易累。然而辛勤的付出并没有回报,我那两年的教学成绩不太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

工作的第三年,由于不如人意的教学成绩,我没能接着去带高三,而是继续被留在了高二。当时会觉得有点憋屈吧,然而现在看来却又成了我的一次转机。

否极泰来,福祸相倚,人生总是如此。

那年我只带着两个理科班和一个文科班,每周15节课,整个人瞬间轻松了下来。

我依旧认真地去备课、听课,除了经常去听同组老师的课,网络上的名师如肖振龙、黄森、汉水丑生老师的课也都找来听了一遍,课件一改再改,而且每周坚持写教学反思在博客上更新,记录自己关于教学的所思所想。

那年教学成绩便跟着起色了,虽不能一步跃居前列,但也在中游了。再往后,在我离开之前的那个学期,所教的两个理科班的成绩大考小考几乎都能位列前三了。

旁边的同事笑说我逆袭了,只有我自己方知那一把把辛酸泪。

那段时光不但教学起色,而且平时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爬山,生活节奏也很好

《文学回忆录》《全球通史》《失控》这些大部头都是那个时候看完的, 1000多页的砖头一样厚实的美国教材《生物学》(第6版)也被我看掉了大半,并且我还撰写了一系列书评和影评,以及一些自我感觉还算不错的诗歌,这个公众号也是那段时间建立起来的。

后来我离开了那所中学,回到了家乡工作。回想起初出茅庐时在那里的教学经历,前两年于我真的是很痛苦的体验,同时我又很感激后来的那一年多的闲适让我收获的成长和蜕变。

现在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来审视那两年的经历,感叹自己是被困在了忙碌之中疲于奔命。忙忙碌碌,碌碌无为,似乎做了很多的事情,实际上却毫无效能可言。

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太多教学经验,本该是最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而我偏偏一直在忙于教学。这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却要跌跌撞撞地和那些早已千锤百炼健步如飞的大人去赛跑,又岂有不跌得头破血流的道理

人一旦限于忙碌之中,又没有及时的复盘和反思,那么工作便成了机械的重复,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之中,宛如落入一个时间的黑洞。

忙碌通向的,往往是没有思考,缺乏专注的低水平重复,完成了任务,却丢掉了成长。

后来的转变,摆脱了忙碌工作的节奏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远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一两项任务。

闲适的状态之下,方能更好地反思和专注,紧绷之后的放松,也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和激情。

词学大家叶嘉莹说:“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余裕。”

当然了,有时我们真的很难避免忙碌,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永远做不完的待办清单,无数琐碎的事情肆意地滋生蔓延,直到占满我们所有的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只想躺倒在沙发上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追综艺。

但是我们要警惕这种忙碌所带来的业已完成了很多工作的虚幻的充实感,英国诗人艾略特说:“这世界塌了,不是轰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忙碌的工作之余,愿我们都还能有时间反思和专注,愿我们都还能成长!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