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2019年12月初一个周六的上午,应朋友陈兄之邀,我驾车和几个文友在大雾中穿行1个多小时,来到50公里外的乡村,参观陈兄在老宅新建的文化大院。走进院落,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在东西院墙上悬挂着一块块造型别致的图版,其中一块让我眼前发亮,上面写着长久萦绕在我脑海中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默读着文字,眼前浮现出历史深处一位智者的形象,亦或是坐在藤椅中,目视前方,自言自语;亦或是站在讲台上,对弟子们进行谆谆教诲。
孔子这段话出自《论语》,这是孔子不同阶段的生活体悟和写照,是孔子人生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总结。《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他思想和言论的记录,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这仅是《论语》中孔子其中的一段话,但对于人生之道却概括囊尽,用之足矣。
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整个中华文明的坐标与传承者,其思想滋润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并对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元代元武宗在《加封孔子大成至圣碑》中这样评价孔子:“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追寻孔子的人生足迹,可知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可谓历经磨难痴心不改,为师为学风雨兼程。孔子幼时家里生活艰难,17岁时母亲去世,这一年,一次赴宴被拒,27岁开办私塾,收徒讲学,30岁小有名气,35岁因鲁国内乱到了齐国,在齐国因有人想加害于他,被迫逃回鲁国,40岁时,经过几十年磨炼的孔子,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53岁时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诛少正卯,拆毁三桓所建城堡,但抱负难酬,遭到排挤,为官三年后在55岁时不得已离开鲁国,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历时13年。先到卫后到陈,59岁后又辗转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曾四五次被围困,多日断粮,受到死神的威胁,仅在陈国就两次受到围困,绝粮七日,处境维艰,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被人嘲笑,称其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60岁时,孔子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68岁返回鲁国,晚年致力教育,整理图书典籍,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15万字的六经胜过现在网络上的洋洋洒洒的万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取之不竭的源泉。从孔子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修为与他人生阅历有关,他饱经沧桑坎坷,历览世事风雨,渐行渐悟,边悟边践,把公序良俗、仁义礼智信、规则规矩内化于心的遵循,外化于行的自觉,见多了跌宕起伏后归于平静,见多了美丑善恶后恢复本真,见多了人欲横流后守持了中正,绝对感觉不到规矩的约束,更不存在刻意地遵守,这是人生练达到的崇高境界,显示着自由自在不触及社会价值底线的随心所欲,拓展着开张有度在规则范围内的极致空间。
许多国外人士对孔子也是膜拜之至,尊崇有加,诸如日本、朝鲜及英、美、法、德等国学者,大家都给予孔子极高的赞誉。法国学者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美国学者甘霖说:“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他们把孔子尊为圣人,甘愿匍匐在孔子的脚下,做中国人的徒弟。我们是华夏民族的昆裔,学圣人言,有着先天优势,事实上一代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受着孔子思想的熏陶和滋养,就拿建起文化大院的陈兄来说,其本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注重家风家教,同样把自律融入了潜意识,形成了习惯,儿女成才,如今60多岁了,老两口把自家的旧宅院翻建一新,购置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器械,院墙上悬挂写有国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数块图版,北屋专门辟出书房,书架上摆着古今中外的图书及报刊,除自己畅快淋漓地锻炼学习外,还为乡亲们提供了学习活动的场所,任你挥汗如雨尽情锻炼,享受活动的空间,都不会对邻居有丝毫的干扰。”
随心所欲是相对的,没有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绝对自由。人类社会其实是一个规则社会,无规则不成方圆,很难设想,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会出现什么样的乱象。只有在规矩划定的方圆内,才能获得自由自在,只有存戒惧、知敬畏,才能最大限度地随心所欲,像方孝孺所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欲望是人的本能,与外界相联系,如果没有恒定守常的心,就会见物生欲,心为形役,被外在的对象牵扯,甚至信马由缰,放纵自己,行为就会逾越道德和规矩。从孔子的经历看到,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一个长期的修为,初时需要有意而为之,每日三省,约束自己,加强自律,不管遇到任何困苦,都能够一以贯之,不改其志,久而久之,规矩意识就植入到我们的血肉骨髓里,成为一种无意识地存在,才能像孔子一样,跟随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不违反做人的规则。
《中庸》说道:“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说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对于我们来讲,就要向善而学,素位而行,思不出其位,保持自我的意愿在恰当的限度内,享受无拘无束的自在,这也是做人应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