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最近在辅导一个学生写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作为导师,我觉得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这里的学习不是指写作知识,而是对待写作的态度。
可以说她是我见过最严谨认真的学生。对于每一篇提交给我的文章,她都会先认真构思提纲和选题,写完后再根据要求逐字修改,做到语言精炼,表达准确。
其实在我看来,她的写作基础并不差,只是她一直很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你每次来找我咨询,不仅客气有礼,而且总是有针对性的提问,从不占用我太多时间。
于是,在这种自发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她的文章开始越写越好,很快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最近的一次辅导中,她的一篇文章被修改了三次,我以为终于可以定稿了。但是她查的很仔细,发现一句话里用了两个“了”字,于是她仔细揣摩,问我:老师,去掉一个“了”会不会更简洁?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自己在写作中存在副词使用过多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像她那样重视和认真改进过。反而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又快又好。现在看来,这无疑是我写作得不到质的提升的原因。
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提醒我,在写作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态度,写作能力可以慢慢习得;态度不好,再好的笔也只能停留在原地。
学习永远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对学习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我们就会在日积月累的勤奋中获得自然的收获。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聚会,一位母亲很担心孩子成绩的下滑。她认为孩子不够聪明,学校安排的课也不够好,导致了这个结果。
听完之后,另一位老师朋友趁机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十年前,他大学刚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当时农村的教学资源有限,他所在的高中升学率也很低。大部分同学都是想着混日子,觉得反正成绩那么差,考不上大学,还不如不读书。
但正是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是这个学生爱提问。
谁不懂就直接找老师提问,每门学科都是如此。有些耐心差的老师有时会被他的问题惹恼,但他不会因此而气馁。相反,他会试着说些让老师开心的话。
后来朋友才知道,学生家境不好。母亲早年去世,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但正因为如此,他比其他孩子更懂得珍惜学习机会,他早就立下了考上大学的志向。
就这样,读了高中三年,我朋友也看着这个学生,孜孜不倦地要求他三年。最后以高出那所学校平均分近百分的成绩顺利通过本科院校,成为那所学校的一匹黑马。
朋友说,这个孩子和他班里其他孩子相比,肯定不聪明,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他之所以赢,是因为他勤奋,肯学习,肯提问,肯吃苦,这些都是别人没有的。
在故事的最后,朋友总结道,“这么多年教书的经验告诉我,除非你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要想拉开和别人的差距,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聪明,而在于你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在学习过程中附加太多的标准,却忘记了态度是一切的前提。
一个人越不坚定,越容易自我设限。对于真正追求的人来说,努力早已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先全力以赴,才能迎接成功。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