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正别人的错误或缺点时方式要巧妙言语更要带点糖

  • A+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作为领导,怎样指正下属的错误,才能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作为老师,怎样指正学生的缺点才能让其从善如流?作为一个人的朋友,怎样才能让他愿意接受你中肯的意见又不伤和气?

指正别人的错误,向别人进谏其实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处事法则语言艺术。

聪明的人连批评和进谏的话语都是悦耳动听的,方式也是别具一格的。

01

先行自责,旁敲侧击。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忠诚又耿直的你发现自己的领导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很想指出,可是怕得罪领导就不敢说。真是如鲠在喉啊!

像这种情况,东汉的大司空宋弘教给了我们“责人之前先责己,旁敲侧击巧暗示”的方法

东汉初年,大司空宋弘,向光武帝刘秀推荐当时的哲学、经济学桓谭。桓谭不仅通晓哲学,经济头脑发达,而且弹得一手好琴。

刘秀却不用桓谭的哲学才华,经济头脑,只欣赏他的琴技。这令宋弘深感失望,但刘秀是天子,宋弘也不便直接表露自己的不满。

有一次,刘秀大宴群臣,命桓谭鼓琴助兴时,宋弘却要离席,并向刘秀请罪说:“大王,我举荐桓谭,是为了让他以忠正之道,辅佑君主您。可他却使您溺于风俗音乐之中,这是我的罪过。”

光武帝自然不蠢,听出了宋弘的弦外之音,忙向宋弘道歉,并起用了桓谭。

宋弘此着甚高,表面上自责举人不当,实际上是旁敲侧击地批评光武帝浪费人才。既顾全了光武帝的脸面,又让他明白自己的想法,达到了起用桓谭的目的。

所以说,在生活中若想斗胆指正领导的错误,又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或仕途,就一定要用旁敲侧击法。千万不要直言不讳,让对方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

02

夸赞先行,再说不足。

当我们想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或不足时,还可以用欲抑先扬的方式。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夸赞一番,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最后再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如果你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批评,就会让对方对你的批评产生抵触情绪。

先肯定对方的成绩、优点,就可以消除后来他听到批评时的排斥心理。当他听完你的话,就会觉得你的批评是客观公正的,自然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改正。

有这样一个名人趣事用的就是欲抑先扬的方式:

一天,美国第30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对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年轻迷人的小姐。”

女秘书受宠若惊,既惊讶又开心。但柯立芝话锋一转,又说:“另外,我还想告诉你,以后你抄写时标点符号要注意一下。”

像柯立芝这样在批评之前先夸赞对方,以夸赞来营造温和批评的氛围,就能让对方在愉悦的赞扬中同样愉悦地接受批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尽管很多时候,我们指正别人的话语都是良言,却往往由于说话方式不对,口气不对,就变成了惹人生厌的恶语。

所以,忠言也要顺耳,批评也要有技巧,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啊!

03

先戴“高帽”,再来喑示。

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好心劝解别人,结果对方却越劝越醉。还有些人满怀赤诚对别人提出忠告,结果却被人家当成了驴肝肺。这都是由于说话方式不当造成的。

尤其是向领导、上司进谏更要讲究方法,首先要注意场合,还要注意对方的尊严。

想要说服上司采纳你的意见,可以用婉转迂回的方法。你不妨先歌功颂德般地对他夸赞一番,在他心花怒放之时,再绕着弯儿暗示他的“白璧微瑕”,他自然就会乐于接受你的意见。

唐代的长孙皇后就曾用此法来对待“要砍魏征头”的唐太宗,结果出奇制胜。

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扬言要杀掉敢于触犯龙颜的魏征,长孙皇后听说后十分着急。如果她用逆耳的忠言劝说李世民,李世民正在火头上,肯定听不进去。

会说话的长孙皇后就用顺耳忠言规劝李世民,她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就讲。今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

李世民心想:我若杀掉敢于直言劝谏的忠臣,不就有损我贤明君主的形象吗?于是就打消了杀掉魏征的念头。

这个典故不仅让我们看到长孙皇后的贤淑和聪明,也明白了劝诫位高权重者的方法:不妨先给他“戴顶高帽”,满足其自尊心,再委婉地暗示自己的真实意图。对方碍于面子,自然就接受了你的规劝。

04

巧借历史,来做“说客”

以史为鉴,于人可以知得失,于国可以知兴替。小到立身,大到治国,历史都是一面镜子。

在劝说一个人的时候,空洞的说教往往令人生厌,巧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警戒对方,往往更有说服力。

因为让历史做“说客”,生动形象,有理有据,会让对方因感兴趣而愿意去听(看),进而反省自身,最终进谏者自然就达到帮其改过的目的。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是寇准多年的至交。在寇准当上宰相时,张咏对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他也很想找个机会劝寇准多读些书。

一日二人在陕西相会,相谈甚欢。临别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

张咏本来想趁机劝寇准多读些书,但转念一想:寇准已是堂堂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

张咏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回到相府,赶紧找出该书,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阉于大理”时,恍然大悟: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为汉室屡建奇功。但他居功自傲,不爱学习,不明事理。这与自己多么相似啊!

同时他也明白了张咏荐书的用意。

张咏用委婉的方式,让寇准真心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又不伤其颜面。这真是“借它书上言,传我心中事。”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教导有方的老师总会经典童话、名人故事来苦口婆心地启发学生;朋友之间为了免伤和气会借一些历史典故来对其暗示,也都是在用迂回进谏的方式。

都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其实良药也可以甜口,忠言也可以顺耳。高明的“医生”用“糖衣丸”也能给人“治病”,会说话的人连批评之言也可以让人听了顺耳又舒心

社交中,职场上,要懂分寸,会说话。

指正别人的错误或缺点时,方式要巧妙,言语更要带点“糖”!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