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和谐就在这四季轮回、泥土芳香之间

  • A+
所属分类:网络文章

那日,我正站在窗口看风景,忽然间,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知了叫声,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这是今年入夏以来听到的第一声知了声。于是,静静地聆听,像是在听天籁之音。

知了声声,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童年捉知了的趣事来。

记得小时候,我们把知了叫成“无知蝶”。童年的夏日,好像就是在知了声中度过的。天气越是炎热,知了们的歌声也就愈加热烈,仿佛是在开大型演唱会。我和小伙伴们往往是这演唱会的忠实粉丝,侧着耳听,仰着脸看,追逐着歌者,从一棵树下,跑到另一棵树下,再到另外一棵树下……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那时,大人们每天要去田头劳作。夏日的太阳是无情的,升起一杆高就让人感觉到热辣辣的,所以大人们天蒙蒙亮就下田地了。而我们小孩子虽不用这么早起来,但上午也是没有空闲,吃好早饭也要出去割草了,或是帮大人们干一些轻便的农活。中午是大人们的休息时间,也是属于我们孩子的自由时间,那时候,我们孩子中午一般是不睡午觉的,趁大人稍不留意,我就和小伙伴们溜到树林里去捉知了了。

小时候,老就住在沪杭铁路边上,铁路的西面有一大片高高的树林,那里的知了最多。或许因为知了感到它们栖息的高,并且有枝叶作掩护,所以才会感到很安全,才会高枕无忧地鸣叫。知了的听觉是很灵敏的,有时候我们轻手轻脚地刚走到它鸣叫的树下,知了就发觉了,鸣叫声便会戛然而止。

为了能捉到知了,我们自制捉知了的工具。工具其实十分简单,就是用木槿藤条做成一个圈,再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然后去寻找蜘蛛网,感觉小时候到处都有蜘蛛网。找到蜘蛛网后,就在木槿藤条做成的圈上缠上蜘蛛网,利用它的粘性粘住知了的翅膀,叫它动弹不得。有了这个工具,树上的知了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捉到以后,小伙伴们有的把它放进竹制的笼子里,有的把它放进火柴盒里,尽情地玩;还有的在知了的头部下面系上线,就像放风筝那样玩。可我总是不忍心伤了它轻盈的翅膀,把玩片刻,最终还是在知了的声声鸣叫声中把它放飞了。

除了捉知了,我和小伙伴们还常常去寻觅知了壳。因为知了壳可以卖钱,所以我们格外地兴奋,一改往日睡懒觉的习惯,天蒙蒙亮就起床,悄无声息地遛进竹园或者树林里。为了尽可能多地找到蝉壳,同伴们争先恐后,个个都想赶在第一时间到达。在树丛中钻进钻出,你想捷足先登,就免不了淋一身露水,甚至还会撞一头带露的蜘蛛网。

其实,知了壳大都滞留在树干的隐密处,而且色泽和树干差不多,不易发现,常常在眼皮底下漏网,后到者照样有所收获。知了壳是一种上好的药材,等集满一定的数量,我们就拿到镇上的药店出售,换些糖果文具之类的东西,一路乐颠颠地回家。每年暑假,我用蝉壳换回的铅笔和橡皮,可以用一个学期呢。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如今乡下的孩子已经没有我们小时候的野趣了,更不用说城里的孩子了。禾城虽有好多贵族式园林公园和景致,但乡下的大树迁移到城里这区那区,这苑那苑,已没了原始状态,脱离了乡下大地泥土的浸润,穿上了洋装,打上了吊瓶,喷上了营养液,大树通了电,挂上了彩灯,上了音乐,已经没有知了的空间了。现在在城里很少能听到知了鸣叫的声音了,所以那天在窗口听到知了的叫声,让我惊喜不已。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如今,夏日已不再捉知了了,但愿还能常听到知了的鸣叫声,那婉转抑扬的高歌声,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热情似火。

知了声声,蝉鸣阵阵。大自然的美好,就在这鸟语花香,鱼虫鸟鸣之间:知了声声,蝉鸣阵阵。大自然的和谐,就在这四季轮回、泥土芳香之间。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