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再回到那激情似火的青春年华 我定会生活得更加有趣

  • A+
所属分类:青春校园

八十年代末,是我豆寇年华的时候。那一年,在经过紧张的备考后,我以原郊区(现南湖、秀洲)排名靠前的优异成绩被嘉兴农校录取,幸运地成为了一名拿粮票、吃国家饭的人。期间四年的农校生活,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事,让人记忆至今。

农校是一所省属重点中专,建于五十年代。校园内除了一幛新造的教学楼外,其余的建筑都是陈旧的,彰显着它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校园建筑整体以灰色为主基调,镶刻着那个建造年代的特有烙印。整个校园面积很大,除了学校常规的教学楼、实验室、食堂、宿舍等外,至少一半以上的校区是实验基地。

基地里有畜牧场、鱼塘、稻田、果园等,整个一个活脱脱的农村集体生产队似的,这对农村出生的我来说是倍感亲切。农校的老师穿着都极其朴素,不管男女,似不是城里人似的,较少有时髦的打扮。一些老教师穿着皱巴巴的中山装,讲话都还带有浓重的乡音。曾有几位的“普通话”令我听了不知所以,当然那几门课也没学好。

农校学生主要来自嘉兴、湖州两地,尤以两地的农村学生为主,很少有来自城里的。我们畜牧兽医专业班近三十个同学,只有一位是来自城里的,且全班只有五位女生。

那个年代,农村学生较少关注并参与学校文艺课,初中时许多的音乐、美术课都被数学、语文等主课占掉,农村学生普遍五音不全,对唱歌、跳舞一窍不通者大有人在。每当班级或学校举行文艺汇演,那真是捉襟见肘,使劲脑瓜子也拿不出一两个象样的节目。特别是班级搞文艺活动时,绝大部分同学唱也不行,跳也不行,活动常以冷场而告终,这也成为了我们这些班干部的一件心事。

为了解决这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在一位年轻任课教师的牵线下,我们与卫校护士班结成了友好班。护士班的情况正好跟我们相反,绝大部分女生,较多来自城里,班级文艺气氛很浓。两班结成友好班,可优势互补,利用护士班的资源提高我们班的文艺水平,提升班级的活跃度。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干的。

记得第一次两班搞联欢,从未见过这么多女生的我们班那批傻小子被吓昏了,在跳交谊舞时竟没一个人主动出来,倒是护士班的女生挺热情,主动地邀请我们班男生,教他们跳交谊舞,除少数几个人外,大部分不争气的家伙象避瘟神一般连连逃避。自然的,联欢会不欢而散,结对班也仅仅搞过这唯一的一次活动。

有烦恼自然也有快乐。每周一次的劳动课是同学们快乐的天堂。农校不同于其它的学校,历来有每周半天劳动的传统,专门到农场一线进行实践,那可是我们班这些同学的拿手好戏。

那一天,全班的同学换上劳动时穿的衣服,手拿镰刀、铁锹,推着簸箕车,在带班老师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向农场进军。诺大的农场,各式活儿都有,割草、挖泥、搞卫生、捕鱼等,真有点象鲁迅先生进入三味书屋的那种感觉

捉鱼是劳动课最为有意思的事情,也是大家最为开心的时候。每年年底,农场的渔塘要进行清塘,这便成了同学们最为开心的时刻。从农场仓库拿出拖网,拖网在鱼塘的一侧向两边展开,有水中拉网的,有河上拉纤的,有准备装鱼工具的,同学们都各司其职忙活着,诺大的鱼塘沉浸在一片快乐声中。随着拖网的前行,鱼儿的包围圈越来越小,鱼的密度越来越高,密集的鱼群开始欢腾起来,平静的水面上跃起了一朵朵水花,整个鱼塘似开联欢会似的热闹。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拖网的包围圈已到最小,从未见过这种场面的鱼儿开始拼命地蹦蹿,水面上是一片鱼儿的银白色。

早先穿上连体皮衣的同学跨入包围圈中,用网蔸往水里捞鱼,岸上的同学接过来倒入簸箕车。期间,有几位胆大的同学,会悄悄地把几条大鱼藏在草丛中,待劳动课结束后,约上三二同学,到学校附近的小饭店小酌一番,自是别有一翻生活情趣。

农校地处城市的一隅,且学生每天要上晚自修,平时管理很严格,这为我体验经商创造了条件。当时,正是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正日益深入人心,沉睡了的人们似乎都苏醒了,做生意成了很时髦的一个名词,人人都想着去做点生意、发点小财。我们系的一位老师想出了一个点子,晚上买叶蛋,招我入伙做他的帮手。这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白天,老师在牧场里烧好叶蛋,等晚上晚自修下课铃声响起后,我们已早早地在学生宿舍楼前候着,老师买茶叶蛋,我负责收钱,在放晚自修到就寝前的短短半小时内,一大桶茶叶蛋便已买光。把钱交给老师后,他立即点帐,看收了多少钱,成本是多少,然后看看利润是多少。

记得这位老师也挺仗义,往往是赚的钱和我平分。茶叶蛋买了大概一个学期的样子,现在已记不清为什么后来不买了,但这个学期的生活费我却是实实在在地有了,那段时间没跟父母讨要过生活费。

当然,农校的生活远不止就这些有趣,除了一般学校所具有的趣事外,开拖拉机、田地里钓黄鳝、在农场实习养鸡、养猪等,现在想来这些仍甚是有趣。

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回忆下母校只是一种念想而已。倘若再回到那激情似火的青春年华,我定会生活得更加有趣,活的更加出彩。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