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来到桐庐深澳古村已是午后。刚好天空下着小雨,撑着伞下车进入古村,凹凸有致的卵石路,曲曲折折的小弄堂,一扇扇台门,从黛瓦上垂下的雨珠滴到青石板上……抬头看那青砖小瓦的马头墙在雨雾蒙蒙中让你隐约以为时间又回到了明清时代。
“低云数缕绕宅生,淡墨轻烟浅黛痕。落日楼头鸣野鹤,蒸霞巷末走村翁。青石曲径台门远,碧水幽渠坎澳深。旧事犹存遗貌朴,千年未改古风醇。”好一个古村。纯真质朴的气息,恰如一坛陈年的老酒让人回味无穷。
要记住深澳古村的方式,大约有三种。
首先是深澳的历史。
深澳村隶属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位于桐庐县城东北约16公里,龙门山的余脉,一条叫应家溪的水边。这里的村民大多有一个古老的复姓——申屠。相传申屠氏最早的祖先为炎帝神农氏后人。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末年,伯夷因不愿做孤竹国的国君而投奔周国,后来伯夷的子孙因纣王无道而拥周灭商,被封为申侯,在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至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申侯子孙迁居安定屠原,为纪念故国(申国)和落籍之地(屠原),始姓申屠。据考证,申屠氏族人于1153年(即南宋绍兴二十三年)迁入同里(今深澳),繁衍生息,遂成望族。至明清时期定安乡(即深澳)达到全盛,贸易往来异常频繁。当时经济繁荣的痕迹仍依稀可见,古建筑上的牛腿、窗花、人物、走兽无不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乡愁是根,乡音是魂。一些外出读书做官和做生意的人,有了一些钱后,回到村子里买地建房。也正是这一时期,深澳的古村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在民国时期,深澳被称之为浙西小上海,足见深澳古村在当时的繁华与富足。
其次是科学的生态系统。
深澳古村因其水系而名,古村濒应家溪而建,申屠氏先人在规划村落建设时,首先规划了村落水系。村内有一个独立的水系,由暗渠、明沟、坎儿井、水塘、溪流组成。这样的科学生态系统与浙江永嘉的七星八斗芙蓉村有的一比,其中深澳古村的暗渠构造尤为巧妙,它长为800米,深入地下约4米,宽1.5米,高2米,贯穿整个村庄。渠底用卵石铺成,渠上建筑成拱顶,成人可进出疏浚,渠水清澈甘洌。为方便取水,每隔一定距离就开一个水埠,由于水埠比较深,当地人称之为澳,深澳的村名就由此而来。与这条暗渠并行的还有一条水沟,从各家门前淌过。每幢四合院的天井都有排水沟,根据明清时的风水学,称为四水归一。天井里蓄的雨水流入门前的水沟,同时带走生活污水。目前全村还有17口坎儿井,12个水塘。如此完整的水系使深澳尽量免受水旱灾害的侵扰,这在一千多年前的建村规划时是非常有远见的。走在鹅卵石的小道上,潺潺的流水声从或明、或暗的水渠里欢快的发出。爱美的女生,在古村的小巷里按下快门,留住丁香姑娘那般的倩影。
记住深澳的第三种方式,是古建筑。
深澳的古建筑尚存百余座,建筑面积大约4万平方米,依然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建筑特点和生活习俗。绝大多数属于中国四大建筑风格之一的徽派建筑。这些古建筑可以分为祠堂、庙庵、戏台、桥梁、民居。深澳的古民居大都是四合式的天井院子,这样既安静又能保证居家的私密性。
每幢民居通常按中轴线建房,受地形限制的则沿外墙建房,当地人称“抱房”。一般的院落都是一个天井,最多的院落有七个天井。恭思堂就是七进院落,七个天井,进入恭思堂你就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悠长了。
无论多少个天井,深澳的民居都有双重大门,也就是门堂。一般门堂较小而堂里宽大,显得吉祥。走进大门就是回堂,再往里就是接待客人祭拜祖先的明堂。明堂的太师壁上方是堂明匾额,太师壁前是一条长案,案两边是太师椅,案前是做工讲究的圆桌。这样的摆设显得规矩气派。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屋内按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模式,结合精湛的木雕手艺把建筑装饰得美轮美奂。
最为精致的是牛腿雕花(即一根形如牛腿的粗大木料,木料上雕刻花纹),是一门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它的表现形式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双面雕……怀素堂里的梁棹窗棂间的雕刻无一雷同,有吉祥花卉、神仙瑞兽、三国水浒、忠孝节义等。在建筑力学中起支撑作用的牛腿气度恢宏,牛腿上的神兽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神采飞扬。这些雕刻采用了中国所有的木雕技法,给人们留下了无法超越的艺术珍品,要想复制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一丝牵挂在深澳。其实,记住深澳的方式,又何止这三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