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追求快乐的天性回归原色 让兴趣与孩子们的学习结下不解之缘

  • A+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

每当谈起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时,我便会忆起儿时的历史老师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嘉兴中和街小学(现蒲华美术馆址)读高小。那时小学五、六年级就已开设历史,每周三节课,学的是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历史的是一位身着长衫,不修边幅,颇有古风的徐姓老先生。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这位老先生是极为“拆烂污”的。
每堂课他总是只用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简单扼要的把课文内容讲了一下,然后就开讲历史故事了,堂堂如此。

讲原始社会时,他便讲“黄帝大战蚩尤”,讲春秋战国时,他就说“幽王烽火戏诸侯”。其它如“鸿门宴”、“失空斩”、“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泥马渡康王”、“韦杨内乱”等等的故事都是配合教材的有关章节讲述的。
老先生口才极好,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眉飞色舞,简直就是一位说苏州评话的演员。同学们都被这些烩炙人口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上历史课成了大家翘首以盼的盛宴。有历史课的日子是极少有同学缺席的。

这些极富趣味的故事等于是引领大家走进了历史的殿堂。于是课余时间同学们都千方百计地去借阅历史故事书籍来赏读。开始是阅看《三国演义》、《朱元璋》等连环画,慢慢地就像模像样地看起历史读物来了。学校图书室竟一时洛阳纸贵,凡与历史沾点边的书籍全都成了抢手货,统统被借阅一空。
同学们看历史故事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几乎人人都成了“历史迷”。
如此教历史,那考试怎么办呢?徐老先生自有他的高招。在首次开讲故事时,他就言明,故事有的是,但大家必须每天回家后认认真真地看课文三遍,同时完成好课后的练习题 。作为先生“铁粉”的同学们自然依令而行。

当时大家正当年少,记忆力特好,加上浓烈兴趣,课文三遍看下来已差不多可以背诵了。因此每次考试绝少有人考砸,成绩都是杠杠的。
书看多了,语文水平也水涨船高。许多成语典故稔熟于心,写作时信手拈来便是,阅读理解能力也同样超越了同龄人。因此到上初中时,语文、历史两科成绩名列前茅者总是被我们小学上去的同学所垄断。个别同学后来还考上了复旦历史系,成了专才。
现位于梅湾街的“清芬世家”纪念馆的馆长钱霆先生就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他致力于研究嘉兴钱氏望族的族史,研究成果颇丰。

我虽因幼年丧父,家境赤贫,无奈放弃了被保送嘉兴一中的机会,转读学杂费与食宿费全免的师范,当了一名乡镇教师,但对历史和文学的嗜好却始终不渝。
如果现在让我这位八十老翁去参加语、史两科的高考,我敢斗胆牛逼一句:我决不会被重点高中的应届生甩下几条街。退休后我之所以乐意担任编修两部地方志的主编,原因之一就是我酷爱历史。
当然,那位徐老先生开无轨电车式的教学方法并不值得仿效,他也只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已。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上无疑是可作借鉴的。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也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此实乃金玉良言也。有兴趣的学习是食之如饴,没有兴趣的学习则是味同嚼蜡。

达尔文因对某岛上动物外形的异样产生了兴趣,经过22年锲而不舍的研究,终于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倡立了进化论。否则我们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信奉着“上帝创造一切”的神话。
陈景润因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攻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这样的例子在学有所成的人士中,可说是俯拾皆是。
曾有不少学生家长问我: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成绩?我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多看好书,培养兴趣,除此无其它捷径。可是我心知肚明,此话等于白说。
在一分就可能会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现实语境下,孩子们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上不完的补习班,天天身心俱惫,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课外书。
君不见,新华书店最畅销的是教辅书,暑假里座无虚席的市图书馆,多数是在享受空调之凉的同时,拼力复习功课的孩子们。真正在赏读心仪的书籍者又有几何?苦矣,我的稚气未脱的莘莘学子们!
让孩子们追求快乐的天性回归原色,让兴趣与孩子们的学习结下不解之缘。这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