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霏霏细雨、徐徐晚风牵惹出我对母亲无尽的怀念。
90年前的二月,母亲杨爱莲出生于兴化市戴窑镇灯塔村六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母亲是个十分苦命的女人,她的一生所记录的尽是坎坷和悲苦、灾难和不幸。
母亲的弟弟14岁上夭亡,妹妹17岁时病故。30岁左右,父母先后去世。唯一的亲人姐姐很早就远嫁昆山千灯,终年音讯全无,后来终于联系上了,也只来过我家一次,而她回家后不久便因癌症离开了人世。
20岁上,生下我才20多天的母亲突染重病,不吃不喝,昏卧在床,一个星期高烧不退,生命危在旦夕。那时农村没有医生,看病都得到15里外的大丰白驹镇。偏巧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其先头部队正在白驹与我地方武装激烈交战,白驹显然无法去,全家人急得团团转。无奈之下,只得为母亲赶做寿衣,准备后事,眼睁睁等死。
后来多亏新四军北上转战山东,途经大丰草埝镇安营扎寨,时任民主政权村长的爷爷闻讯后,连夜和父亲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抬上小木船,父子二人用竹篙拼命撑着小木船,驶往20里外的草埝镇,找到了部队医院,经军医们三天三夜的奋力抢救,才把母亲从阎王爷手中夺回。
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我母亲却是一生都在无边的苦海中挣扎。她的一生灾难一个接着一个,人世间的苦涩有三分,她却饱尝了十分。
母亲35岁上,我父亲溘然病逝。从此,母亲跌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父亲去世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 1962年,真是天灾人祸,雪上加霜。父亲病故后,母亲便与16岁的我和我11岁的弟弟,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挣扎在那物质匮乏、饥肠辘辘的艰苦岁月中。
写此文时,我特意翻阅了当年的记事本,彼时每个月所分的计划粮食赫然在目,我将1962年农历11月至1963年4月所分得的口粮计算了一下,全家三口平均每月只分得稻谷69.3斤,加工成大米约为45斤,每天每人只有半斤。这少得可怜的口粮如何度日?只能到田间地头挑些麻菜、野菜掺和着熬点稀饭糊口度日。1963年春夏青黄不接之际,未等到麦子成熟,就把青麦子提前割下,碾成青麦仁,再摘些蚕豆角,用青蚕豆、麦仁、麻菜,抓一点可以数得过来的米,熬成一大锅稀饭,裹腹充饥。63年春节,村里干部见我们家生活委实困难,难以过年,便向政府申请了困难救助,救济了我家大米14斤,现金2元,让我家度过了年关。
面临如此困境,母亲带着刚刚初中毕业的我每天起早贪黑,去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1963年,我和母亲全年所挣的工分扣除掉粮草钱后,年终只分得现金24元8角……此情此景我终生难忘。
1965年夏天,我被选调到扬州地区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享受国家干部待遇,每月领取工资23元。1966年12月,农村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便回到家乡闹革命。此后又当了教师,成了家。我弟弟也于1969年应征服役,退伍还乡后去了县化肥厂工作,结婚、生了孩子,我们一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从此,母亲总算跳出了苦海,理应苦尽甘来,乐享天年了。谁知,好景不长,厄运再次降临到母亲头上。
1978年夏天,53岁的母亲又患上了癌症。我们弟兄俩赶忙带她去南京江苏省肿瘤医院治疗,专家们说这是与周总理一样的无法治疗的腺体癌,我们只得放弃了治疗,并遵照医生的嘱咐,对她隐瞒了病情,谎称不要紧,慢慢会好起来。
为了安慰母亲,让她走好,我们带她游览了玄武湖、中山陵、南京长江大桥,逛了南京最大的新街口百货商场。
其实,聪慧的母亲心知肚明,她深知岂有不发一颗药会自己好的病。只不过此举正合她意,因为她一直不肯去南京治疗,她舍不得我们为她花钱。是我们再三相劝,如果不去南京看,人家会说儿子不孝顺,不肯为妈妈看病。这样一说,她才答应跟我们去南京治疗。记得那天在中山陵墓室,瞻仰了仰卧在石棺上的孙中山石像返回平台时,母亲突然对我说:“孙中山也是个皇帝,你再上去帮我去他墓室周围摘些柏树枝给我回家做秘方煎汤喝,一定会有用的。”于是我顺从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复一鼓作气登上陵寝的最高处,向管理人员说明了原委后,折了一大把柏树枝装进布包中,母亲见后喜不自禁,喜笑颜开。由此可见,母亲是多么热切期盼自己的病能早日好起来;同时她又在时刻为儿子着想,不愿花掉儿子一分钱。这是一种多么善良的心地啊!
回家后,母亲满怀希望地用中山陵柏树枝煎汤当茶饮。可奇迹却一直没有出现。此后她的病情一天天地加重,但她一直强忍着病痛,把痛苦和泪水吞咽在肚中,很少见她呻吟。1981年农历正月初八上午,慈爱的母亲走完了她55年的坎坷人生路,永远地走出了我们的视线。
母亲热爱生活,心灵手巧。烧菜做饭件件精通,洗衣缝补样样在行。她为我纳的鞋底、做的布鞋,穿在脚上舒适漂亮,人人赞美。
母亲尊老爱幼,性情温和。她说话和蔼友善,从没跟父亲和邻里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她孝敬公婆,深得家人和邻居们的一致好评。
母亲心地善良,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每次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她都会倾力相帮;亲友来了,她总是想方设法,盛情款待。
母亲思想前卫,与时俱进。童年的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解放初期,她积极参加扫盲夜校,刻苦学习文化;文革期间,她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学雷锋、做好事。
母亲爱惜粮食,讲究卫生。上顿吃不了的饭菜,总是留着下顿再吃,连馊了的隔夜饭她都舍不得倒掉。家中的锅碗瓢盆,她总是洗了又洗、清了又清。
母亲关爱子女,体贴入微。夏夜,她为我们打扇纳凉、驱赶蚊虫,自己却汗流浃背,身上被蚊虫叮咬得又疼又痒。困难时期,自己吃糠咽菜,把米饭米粥省给我们。
敬爱的母亲,您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吃尽了苦,受尽了累,自己却没享上一天福。而今,我们儿孙满堂,生活上皆已步入小康,该是让您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您却早早驾鹤西去, 使我们“子欲养而母不在”,无法回报和孝敬您老人家,这使我们痛惜万分。倘苦有来世,还请求您做我们的母亲,让我们尽一份孝心,弥补上今生对您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