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涧巨石看似如群象列阵 迎送着远来的游人

  • A+
所属分类:网络文章

黄河离开贵德后,流经松巴峡便进入了循化境内的积石峡,并从此离开了青海。松巴峡地势险峻,蓝天、碧水、丹山勾勒出一幅绮丽的黄河风景。此地鲜有人至、更少有人知其真面目。在峡口,近百米宽的黄河水面被铁钳般的石峡压成不足十米的急流,突然跌下深渊,翻卷惊涛奔涌,浪花飞珠溅玉,涛声恍若惊雷,势如万马奔腾。石峡南岸,刀砍斧劈般的悬崖岸上,稀稀拉拉、或疏或密地挂着一些龙盘蛇卷似的怪松,大有黄山松之势,亦“云为乳、石为母”;峡谷北岸,似天神之手,堆砌出无数巨石,大小不一,砌垒万丈,参差错落,危如累卵。
“松巴”为藏语,汉意是“三沟之口”。松巴村静静地被周边的大山环抱,这峡,也就因村而得名了。
松巴村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200人左右。这是一处藏民聚居的村寨,背靠丹霞地貌,面朝滔滔黄河,恍如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
随着下游李家峡水电站的建设,松巴峡尽失了昔日的雄风。奔腾的黄河水如今在这里显得异常温顺,默默地滋润着这座小小的山村。
险峻的松巴峡非常安静,清清的黄河水犹如一面镜子。远处的丹霞山峦在阳光的映射下,秀出了美丽的倒影。赤色的山体与碧绿的河水交织在一起,让这险峻的河谷靓丽出了秋水伊人般的身姿。黄河岸边的松巴村,此刻是那样的静谧、安详。
离开积石峡之后的黄河才开始名副其实:黄水翻滚,打着漩涡;此刻,我看到了黄河的湍急,听到了黄河的咆哮。仿佛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在即将冲出青海积石峡约30公里的这段峡道,两岸丹山齐云、峭壁耸立,谷中黄河、蓄势已久,显得是那么急不可待,奔
腾而下,水势浩荡,声震如雷。寸草不生的积石山,颜色也不时地由浅黄变幻到棕褐,为黄河的雄浑、为黄河的乐章助添着声威和气势。
黄河,从远方穿山越岭走来后,在这片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的地方,留下肥沃的土地,留下许多美丽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世间有“天下黄河循化美”的诱人说法。“天下黄河循化美”,美的就是积石峡、美的就是黄河水、美的就是黄河母亲博大宽广的胸怀。
当然,循化那些有很强中亚风情的建筑和民风,同样有着迷人的色彩。
循化,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撒拉族自治县,也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一个风景秀美的山地小县。它是青海西宁与甘肃临夏相交的达里加山脉中一个黄河岸边的小城。
海拔3300米的达里加山口是甘肃和青海在这一地域的一个自然分界线。

回望甘肃,浓雾里紧锁着景致;站在山口眺望青海方向,青藏高原的茫茫群山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从脚下延伸而去的公路也顺了那些山峦沟壑,时隐时现的延伸到天边。
破烂的中巴车休息了一会儿,便稀里哗啦地从3300米的山顶冲下,几个连续的大且急的弯道过后,撒拉族风情村子时有时无的映入眼帘,土路上偶尔出现毛驴慢吞吞地拉着货物的驴车,还有远处萨拉村落里的一些清真风格的异域建筑。
接近循化县城的时候,终于看到了在褐红色的群山峡谷中流淌的黄河,黄河在这里扯出了一幅绝妙的黄河风景长卷。
黄河在这里蓄势勃发,奔流向东,黄河也在这里造就了一片自然风光旖旎,人文风俗奇特的圣洁热土——循化撒哈拉族自治县。
撒拉族,又称撒拉尔族。撒拉尔属于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的直系后裔。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当地的藏族、回族和汉族融合。逐步形成了一
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现在,撒拉族有韩、马、沈、兰、何、刘、王等20多个姓为根子姓,其它姓都是外族之姓,后来与撒拉人融合为一族的。他们的房屋大多比较陈旧,经济收入单薄,传统的篱笆楼和泥土墙保留了撒拉族的原始村落风貌。
循化县城的马路窄窄的,两旁的黄土房店铺都是小小的门脸房,房屋非常破旧,悠悠荡荡地逛着,一家一家的看着,大概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县城逛遍了。
盖碗茶,习惯称“三泡台茶”,准确地说应该称饮料,是撒拉人的最爱。茶具由茶碗、碗盖、碗托三部分组成,茶碗用来盛水,碗托用来托水,以免烫手,碗盖主要用来刮动茶叶,所以,撒拉人也称之为“刮碗子”。碗里放有冰糖、桂圆、红枣、核桃仁和茶叶。茶叶一般随季节而定。因为有桂圆、红枣、核桃仁,所以,必须用沸水冲泡,否则,就泡不出好的效果。撒拉人家家备有多套盖碗茶具,他们不用茶杯。若有客至,必先上一个热气腾腾的“碗子”。才开始说话。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相传在七百多年前的元代,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的地方,居住着一个充满英雄业绩的部落。他们是乌古斯撒鲁尔的一支,首领是阿合莽、尕勒莽两兄弟。他们兄弟俩率领族人出征作战,每次都能取胜;带领部落的人四处作生意,每次都能发财。因此,部族的人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阿合莽和尕勒莽两兄弟在众部落中的威望也一天比一天高,撒马尔罕的国王出于忌恨,和王公贵族们设下奸计,要把他们兄弟俩置于死地。兄弟二人的得到先哲的启示,远走他乡,到东方寻找乐土。于是,阿合莽和尕勒莽便率领族人进行了一次艰难、壮观的民族大迁徙。他们牵上了一匹白骆驼,灌上了一罐清亮亮的故乡水,装上了一袋肥沃的故乡土,还带上了一部《古兰经》。他们涉
过了29条恶水,穿过了29片密林,越过了29处大漠,终于行到今循化境内黄河岸边的乌土斯山上,这是他要翻越的第30座大山了。这时候天慢慢黑了下来,人们忙碌着扎帐房,生火做饭。突然发现驮经的骆驼不见了,大家赶忙点起火把,在山坡上四处寻找。寻找到天亮,人们在街子河东边沙坡下,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芦苇,芦苇丛中有一池泉水。啊!那不是白骆驼吗?人们欣喜若狂地朝泉水跑去。可是跑到跟前一看,白骆驼已经变成了一尊洁白的石头。他们眺望这一带山水,密林层层的丛山上,紫气氤氲;金灿灿的黄河两岸,川道平坦。人们拿出故乡的水和泉水比,两处的泉水一样的清亮,一样的甜醇,他们取出故乡的土和河边的土比,两地的土壤一样重,一样肥沃。人们欢呼雀跃,举起《古兰经》顶礼膜拜。哦,这就是千里万里寻求的乐土呀!世代居住这里藏族朋友,再三挽留勇敢的阿合莽和他的族人留下来,蒙古族牧民兄弟更是胸怀大度,情愿以丰美的水草相让,而自己却赶着牲畜,迁往青海湖边放牧。
阿合莽兄弟率领的撒鲁尔人,便高兴地在这里居住扎根了。从此,他们把这一池永不枯竭的清泉,亲切地叫做“骆驼泉”。循化骆驼泉和骆驼石的古迹,相传,便是由此而来。
黄河吸冰雪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一路从巴颜喀拉山走来。
滔滔的黄河水在循化拐了一个弯,逶迤东去,留下一湾清水,养育了青海高原又一个吃苦耐劳的民族——撒拉族。
黄河,凝百川之雄伟。聚千流之恢宏,向东海奔去。
五千年的黄河从天而降;在撒拉族的故乡——循化,蜿蜒出一道旖旎风景。
由循化东去,沿碧绿如玉的黄河顺流而行,在清水湾的清水乡拐入309省道,便是去孟达天池的沿河公路。
坑坑洼洼的公路两边,是撒拉人用黄土筑成的居所,套在一个同样用黄土筑就的小小院子里,那小小院子土黄色的围墙上,探着几棵茂密的、挂满了各式果子的果树的硕大的头,在慵懒的日光里懒散的招摇着。
杏子、李子成熟的时节,家家小院的门边堆满了红的、黄的、白的,鲜活的果子,在无情地勾引着路人过客
同样勾引着路人的就是公路边上那条穿行在红色山谷中的绿如碧玉的黄河。
从清水乡的清水湾开始,黄河就在用其独特的姿态,展示着其秀美壮阔的风姿。在那些循化特有的红石山中不急不缓的飘着,河对岸是陡峭的、高如云里雾里的、红色的、一毛不生的山峦。缓时,如一条绿玉带,飘舞在红色的山谷间;疾时,飞溅的水珠和晶莹的浪花如珠子般跳跃在红色的沟壑里。
沿河公路随着这几十里时疾时缓舞动着的河水,在同样是红色的山峦的半山腰,时高时低,时平直、时崎岖、时蜿蜒地顺了河水的势,就着河水的方向延伸着。路两边多有高大茂密的树木,果树、杂树,林深处时隐时现的撒拉人的黄土院子里隐约传来鸡鸣犬吠之声;再远的前方,红色连绵的山峦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白色羊群,如白色的棋子般缓缓的移动在那些红色的山坡上,在蓝的天空、白的云朵映衬下和谐出自然的天成之美。
在山间七拐八弯的公路上,破烂中巴车闷哧 、闷哧地爬行了五六公里,停在一处绿色树木掩映的小石阶口,车上的乡人指着入口:“孟达、孟达、上嘛!”顺着筑就在茂密葱郁的原始林间的石级梯道艰难地攀行了约两千米,四周茂林覆盖的孟达天池映入眼帘。

群山怀抱之中的天池,池水清澈碧绿。天池周围林木郁郁葱葱,怪石嶙峋,瀑布垂挂,景色十分宜人。
孟达天池的传说犹如青海湖在各民族中有着不同的传说一样。
在撒拉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清水一带有一个大而美丽的水池,因遭庄主莽斯亵渎神圣明洁的池水,池水被触怒,飞沙走石,烟尘滚滚,将黑心庄主吞没,天池也无影无踪,留下干涸的沙滩,于是,人们到处寻找,来到苍松翠柏、峰峦秀奇的孟达山,找到了一潭池水,撒拉人叫它“天池”,“神池”。藏民把天池叫“他朗措”,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他朗措把藏王朗达玛射死之后,逃到安多塔撒坡(今孟达乡),躲在山洞里修行,他降伏了湖里的魔鬼,赶走了野兽,从此,山上长出了松柏、桦树和红白黄花。“措”在藏语里意为湖;故而,他朗措死后,藏民们就用他的名字称谓“天池”。
人流传的故事于天池封神有关:明初,沿河州卫设立二十四关置军守备,以防内外,并结合当地民间巫术文化,分别敇封明开国功臣李文忠等死灵魂为二十四关内外两侧山水地方神。孟达天池临近五台关,封胡大海为湖神,故在汉人中称“胡大海池”,另一大将常遇春也被封为达里加山池的湖神,两池南北遥遥相对。
孟达天池比长白山天池和新疆天山天池小的多,但,它有自己的个性。长白山天池被寸草不生的山肌围绕,天山天池被皑皑白雪环抱,而孟达天池则隐身于茂密的、高耸的山树中,被十分稠密的森林山体团团包围,从池边到山顶,一片葱茏,藤蔓植物甚至搭在水面上。一大半的水岸是遮掩在山崖绿树之中,看不到岸边陆地,似乎也没有道路可寻。天池的水也与众不同,新疆喀纳斯的水时蓝时绿,上下游的水亦是绿或蓝且又深浅不一,变化多端。孟达天池的水是绿色的,是一路奔涌而来的静止绿色,几乎和四周森林颜色相同,大概是因为面积小些,加之密林围绕,难有大风的搅扰,水面显得平静而又舒适。远看整个湖面,四周是群峰的倒影,随波微动,鸟儿在水面上飞翔;近看脚下湖边的水,则清澈见底,鱼儿悠然自在,不怕生人。在原生态的森林护卫下,孟达天池仿佛仙境之水美丽而圣洁。它是青海境内最秀丽的高山湖泊,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万山丛中。正在我陶醉之时,一团雾霭轻轻从湖面腾起,仿佛为这仙湖罩上一层面纱,愈发显得朦胧神秘,环境愈加显得幽静。这水,这林,简直把人迷醉,使你宁愿永久醉于其中。
走在下山的另一条小径上,石阶栉比,穿行于丛林。但见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挺拔、苍劲的古柏和笔直高耸的白桦交臂共生,是连接天池和山脚的幽幽小胫,人称“华山松谷”。这里清清溪流,缘路绕行,青松白桦,杆枝如鲲鹏展翅,盘根如龙爪石,山涧巨石看似如群象列阵,迎送着远来的游人。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