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兰州后 接下来更多的日子是对他们的遥望

  • A+
所属分类:网络文章

每逢佳节来临,我都会情不自禁遥望着甘肃的方向,因为那里有我的伯父。伯父吉臣是爷爷奶奶的长子,属大龙,一米八的个头,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伯父是早年在保定参军入伍的,他后来响应国家安排支援大西北商贸系统,转业分配到了甘肃武威一个叫双城的供销社里。伯父从此就像茅盾笔下的一棵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了。

在我三周岁时,就曾经记得伯父携伯母,还有同岁的姐姐和小我两岁的弟弟,第一次回山东老家的情景。我跟姐姐在老家的院子里,围着一个磨盘,挖着小坑。还记得爷爷在老家东面草屋里,教我们系鞋带的情景,爷爷还直夸姐姐系鞋带的方法很巧妙。

更多的记忆是给伯父写信了。奶奶在世时,我是奶奶的通讯员,只要奶奶有吩咐,我就准备好纸和笔,听奶奶一句一句的念叨,我再把奶奶的原话一五一十的写在纸上,邮寄给伯父。不久,奶奶就会收到伯父的回信和汇款。伯父的字写得很漂亮,刚劲内敛,柔中有刚。每一封信我都舍不得丢掉,存起来,装订好,至今还收藏在抽屉里。伯父是个孝子,我当时小,就记得多数写信就是跟伯父要钱。伯父那边也是一大家人,但伯父总是有求必应,十元、二十元,虽然不多,但在那个年代,真顶大事了。逢年过节,伯父还多次主动往家寄钱,帮助家中度过难关。八十年代,物资紧俏。我结婚用的“飞人”牌缝纫机和“飞鸽”牌自行车,就是伯父从千里迢迢的甘肃武威寄到山东老家的。

后来伯父还回家过两次。一次是在86年,奶奶突然病危,伯父听到噩耗,连夜往家赶,我去县城接他的时候,伯父已经急匆匆的走在半路上了。回了家,伯父和父亲两人,操办了奶奶的后事,直到上完坟,伯父才踏上回武威的路程。90年爷爷摔伤,伯父带伯母和弟弟武庆,回家照顾爷爷。我们全家照了合影,留下了一份永恒的纪念。

亲情总割舍不断,小的时候就对武威有一种膜拜似的向往,给人说起来,因为那里有我的伯父。什么时候去武威?去看看伯父,看看伯父生活的地方?成了我心头挥不去的一种心结。伯父也有几年没有回山东了,多次捎信,让我去武威游玩。2012年国庆放假。我正好在郑州工作。坐陇海路,不用倒车,一直往西,连弯都没有,天赐良机啊!

提前二十天就可以在网上购票,网上购票很繁琐的,在同事的帮助下也学会了。先是实习了几次,摸清了路数,就等时间抢票了。票抢到手,给大爷备上山东和河南的土特产,装了满满一箱子。坐上车,一路向西,经洛阳,出三门峡,过潼关,走西安,终于到甘肃的地界了,天水到了,兰州到了,武威也就到了-------武庆弟弟早已在车站等候,乘上车,到了家,伯父和姐姐也早已在家做好了中午饭。见到他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很急于想把要说的话说出来。第二天,姐姐邀请我到了她们居住的地方,准备了丰盛的酒席,姐夫也从千里外的嘉峪关赶了回来。

下午,略休息片刻,伯父和全家人就陪我来到武威文庙。伯父边走边给我讲解武威文庙的情况,让我了解到很多知识。武威自古就称凉州,武威文庙就位于凉州城区东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一路走着,跟着伯父又参观了黄娘娘台遗址和雷台墓遗址后,我对武威有了更深的印象。

累了一天,回到家,翻看我意外收获的《武威市志》,又了解了武威,特别是关于西夏王朝的历史。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族原是羌族的一支,在多民族的纷争中,历经磨难,唐末五代时在西北崛起。公元1003年,党项族攻占凉州,并于1036年正式建立了政权机构西凉府,凉州自此成为西夏王国的辅郡,长达200多年。

在武威住了两天,我便决定去兰州看望给大弟弟照顾孩子的伯母。伯父欣然陪我前往。到了兰州,吃罢饭,休息好,伯父又不辞劳苦,陪我去八路军办事处参观,到黄河大铁桥游览。伯父还是一路向我介绍着。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黄河铁桥于清朝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建成通行,成为兰州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永久性桥梁。站在铁桥上,看着波涛滚滚黄河,俯仰今昔。我又只身登上白塔山,向南眺望,高楼林立,整个兰州城尽收眼底。

皇庙是我在兰州呆了两天去了两次的地方,因为在里面藏着一个庞大的二手书市场。这对于我来说,喜不自胜,挑选,砍价,成交,淘了很多有价值书籍

七天的假期马上就要结束了,我告别了伯父、伯母、弟弟们。伯父和弟弟又要把我送上火车,快开了,伯父和弟弟才慢慢地下了车。

离开了兰州,离开了甘肃,告别了伯父,又回到山东,工作,生活,忙忙碌碌,除了平时的电话和微信,接下来更多的日子是对他们的遥望!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