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到超市买菜,看到时令季节菜春笋,就忍不住买二斤。竹笋被誉为“菜王",但因是南方菜,北方人很少吃。近看古诗,白居易有诗:"置之饮甑中,与饭同时熟……每日遂加餐,经食不思肉"。他老人家将鲜竹笋和白米饭一块煮着吃,原汁原味素吃,每天饭食大增,吃多了,连肉都不想吃了。苏东坡呢,更爱吃竹笋,他是和猪肉一块浑吃,他曾写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受诗文感染,对竹笋大感兴趣。
我买回竹笋后,照着二位大师的做法试做试吃。真的很好吃呀。白老师的素做竹笋法简单,将笋片洗净放在白米中,高压锅焖煮。米饭吃着清香甜美,米香中多出竹笋的香气,可以浇素莱吃,也可以浇肉莱吃。苏老师的竹笋焖猪肉做法复杂一些。先将五花鲜猪肉煮八成熟,放葱姜蒜五香粉料酒白冰糖在大油中炒一下。然后将鲜笋片沸水焯一下,放在蒸鍋里,炒过的猪肉放上面,蒸30分钟,即可食用。试做试吃,自我感觉良好。肯定不如东坡大师的美食,但自我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自得其乐。
读苏东坡的诗,有不少写美食美味的,有人说他是"吃货",虽是调侃之语,我也不同意用这种语言诬蔑大师。就拿吃竹笋来说,苏东坡还有一首诗《於潜僧缘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俗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这首诗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强调一个人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借用《殷芸小语》中的扬州鹤典故,说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歌颂了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苏东坡一生坎坷,但他心胸坦荡,海阔天空,能吃能睡,能贫能福,野菜猪肉,河豚虾米都可入口都可成诗。但他决不是“吃货",他在强权面前始终保持高尚的操守,如松柏如梅竹。诗中对潜僧的赞誉也是他对自己的最好写照。
柴米油盐,生活细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胸怀宽广和美好,这正是苏东坡大师最可宝贵的正能量!无论生活顺畅挫折,幸福痛苦,高潮低谷都吃得好,睡得香,笑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