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筛去记忆中的杂草 留下平静与美好

  • A+
所属分类:网络文章

最近蜗居家中,省去了聚会和应酬,时间突然多了起来,生活节奏也慢了下来,闲居的时光,人的内心不免寂寞起来。寂寞对身心是不利的,像病毒一样侵蚀人的身心,缓慢地破坏着肌体的健康。

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如同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就很强。而铁和铜,它们却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一样。寂寞对心灵的腐蚀如附着在金属上的锈迹一般,让人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可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某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年轻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不会寂寞的,他们有很多紧迫的事要去做,学业要完成,但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待在家中百无聊奈地追剧,一则影响家中学习的孩子,坐着不动也不利于健康。另外,追剧也不能驱赶心头如影子般跟随的寂寞,于是,很多人在家动手做起美食来,其中最多的就是学做一些面点,据报道,这段时间酵母的销售量是以前的四十倍,我想很多都在这实验的过程中浪费了。

我总觉得人不能闲着,每个人要行动起来,不要抱怨生活中的琐事和不公,像鸟儿一样始终歌唱地生活,同时我们对生活应该有点爱好才是。正如散文大家汪曾祺所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我觉得这是对付寂寞的最好的做法。

我也尝试做过三次面包,我没有用超市买来的酵母,而是用面粉自然发酵而成的酵头,但只有第二次效果稍好一些,面包发了起来,其余两次都没有发好,硬邦邦的,但也没有浪费,最后我把它们切成片,用水下着吃,味道也不错。前几天,有同事认为我是无聊才做这事,我告诉他∶"为了防止以后老年痴呆,同时也是技多不压身,即使以后老了,也不会讨子女嫌弃!"他收到信息后夸张地回复四个字"醍醐灌顶",之后他也学做了几道拿手菜。

第一次的失败归于气温低,面粉和好后没有充分发酵,妻子就急着催我,结果做出来的面包就是面团,不但没有发起来,蒸熟后反而缩小了。我家孩子戏谑地说那几个小的面包像驴粪蛋子一样硬,好在做得少,我一个人把它吃了,真是"自食其果"。

第二次,我把和好的酵头放在阳台上晒,晒了三天后,面开始发酵了,我按照以前我妈的做法先搋好面,使劲地揉好,装在盆中放在温水中醒面,一个多小时后,面明显地膨胀起来。晚上我就开始动手做起了糖馅的包子,妻子在一旁拿着手机里的视频又和我唠叨起来,指着上面的视频说∶"看,人家发的包子多圆润,像女人的胸脯一样!看你做的……"她压低了声音,好像是怕儿子听见。

"我做的怎么啦!女人不也有发育不良的吗?"我没好气地怼了她一句。我不想按视频上说的去做,总想根据自己的儿时的记忆,按我妈的做法做出我记忆中最美的味道。
"好,好,就当我没说,好心当做驴肝肺!你就慢慢琢磨吧!"她关了手机,扭头走了
"你放心,我一定会做出来!做得不好,我自己把它吃了。你去忙你的,不要干扰我就行了。"我把她安抚走,我在记忆深处搜寻我妈当时做包子的细节

其实,这阵子我们一家都在忙。孩子在家学英语。我除了烧饭做家务,每天还抽出三小时陪他练英语。妻子打扫卫生或上班,一家人各司其责。每个人都过得很充实和幸福。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由于包子做得不尽人意,我总时时想起儿时我妈给我们做包子的情景。夏天,她通常头一天晚上把和好的酵头放在碗柜里发酵,由于气温高,第二天中午酵头就好了。之后,她把酵头和在面里,使劲地把面揉好,揉好的面装在搪瓷脸盆里,再放在有温水的锅里醒上几个小时。有时她揭开锅,用手指按按或轻轻扒开一处看看。一次,我问∶"什么样面就算醒好了?"她指着扒开的面说∶"就这样,面团要发到原来的两倍大,有蜂窝状就可以了。"有时我妈也让我到山边摘一些桐树叶洗净,然后垫在蒸包子的篾扎上。

傍晚时,我妈往灶膛里加上柴,用湿毛巾把锅四周围住,以防漏汽太多,并说一定要上满汽才能把包子蒸好。半小时后,我妈把锅盖一揭,热气腾腾,满屋都氤氲着包子的香甜和桐树叶的清香,包子白净、饱满而松软,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吃,我妈还让我送给邻居一些,到目前为止,村里人还没有谁有我妈这样的好手艺。

回想母亲做面包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我仔细体会着每一个具体的细节,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酵头的火候要拿捏好,时间太长,就有馊味,包子吃起来发酸;另外,就是醒面的时间。我想,下次我一定会做出更好的包子来。

时光如尘,日夜堆积。去年腊月,我回老家,站在那个曾经充满欢乐的老屋前,回想起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竟然如此美好、温暖,让我不禁眼角湿润。时光又像一把筛子,筛去记忆中的杂草,留下平静与美好,或许,那就是最好的时光吧。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