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要戕害它吧 它像是每个人的影子

  • A+
所属分类:网络文章

已有二个月没出城区了。上周六,姐夫约我去农村钓鱼,一出城,有恍若隔世的感觉,不知春意已浓,沿途看到好多花已谢了。我们来到塘边,放下钓具,洒下饵料,坐等鱼儿上钩。太阳暖烘烘地照在背上,舒服得很。田野里弥散着种青草甜润的气息,我摘下口罩,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像沙漠中干渴的骆驼。

不久,从塘埂下的水田里传来几声零星的蛙鸣,我猛地一怔,已过三月了,池塘边、水田里应是蛙声阵阵,此起彼伏的时候。我站起来,向塘下的一壕田看过去,好多田都抛荒了,长满了杂草,只有那有活水的田犁过且平整了,我想那几声蛙鸣可能就从那传来的。


记忆中的童年,一到春末,老家门前的水塘里到处能看到一团团、黑黑的、缓缓移动的、不断变化形状的蝌蚪群。如果是晴天,湛蓝的天空飘逸着絮状的朵朵白云,水面上映着蓝天白云的倒影,池塘边春草漫生,那一团团墨黑的蝌蚪群像洇染在纸上的水墨,你会赞叹这池塘简直就是一幅大自然不用调色的水墨画。我总喜欢春天的水塘,生动而有情趣。

那时,和我一般大,没上学的孩子总喜欢站在塘边,看着蝌蚪群由塘中缓慢地移向塘边。每个孩子手中都抱着个大土块,等蝌蚪群移近时,一同把土块扔下去,溅起的水花中还夹带着不少黑黑的蝌蚪。孩子们跳着、笑着,原先的一团墨黑的蝌蚪群四散开来,像滴到水中的一滴墨满满化开。

孩子们还嫌玩得不过瘾,有的从家中拿来浇粪用的水舀子,等蝌蚪群靠近塘边时,使劲地舀上几瓢抛到岸上,然后我们蹲下来仔细瞧着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簇拥在一起,张着嘴巴艰难的呼吸着,然后又有一部分孩子去追赶下一群蝌蚪。

多年后,回想起这种情景,不知为什么,我想到了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我一直想着那无辜死去的蝌蚪,真是我们童年无知犯下的一种罪过啊!

一天,村里赤脚医生朱二爷大概实在看不下去我们这些孩子的恶劣行为,他把我们叫到自家的场地上,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大白兔奶糖,他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点燃一根烟,慢腾腾地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五年前的一天深夜,家人都睡了,我在家舂中药。突然,门前偏厦的狗一直叫个不停,我猜可能有人生病了,就打开门,但没有见到人,就用手电筒向远处照了照,也没有,我就关了门,回来堂屋继续舂药。不一会,狗又叫了起来,我没有理会,这时有了敲门声,我开门一看,是前面村庄的王褔才,褔才没有进门就急着说,老表快去看看我爸,他快不行了,让你去瞧瞧。我背起药箱就跟褔才去了,到那一看,褔才爸躺在床上,老衣都穿上了,看来是不行了。

看了看那症状,高烧,还一直反复说着胡话∶"快给我水喝,我快渴死了,我快渴死了……"我就转身对褔才说,你爸病得这么重,看来是怕不行了,我来也没用了。褔才说∶"我是说不要找你,说你不在家?可我爸相信你,偏要我找你来瞧瞧。"

就在这时,褔才爸嗓子里呼呼啦啦起来,像拉风箱一样,一口痰堵在嗓子眼里,上不能上,下不得下,嘴里还含糊地咕哝着∶"快给我水喝,我快渴死了,我快渴死了……"然后声音又越来越小,好像又昏过去了。听到这,我让褔才给他爸倒点水喝,褔才转身对我说,不是他渴,他说有许多"蛤蟆轱辘"(蝌蚪)整天围着他要水喝,说那都是他小时候从塘边捞起上岸的,干渴而死的,我听了也很怕,这么小的东西也能缠上人?

我有点不相信,时间过了这么久,蝌蚪难道也会成精了?但内心开始害怕起来,这时,褔才爸喉咙"咕噜"一声,那堵在嗓子里的痰好像下去了。我们又围过去,他没有睁开眼,用手划了划,好像示意我走过去。我迟疑地挪动了几步,靠近床边,他说∶"辛苦你了,朱医生,我叫褔才去找你,他说你不在家,刚才我去你家了,你听到狗叫,还开门看了看……"我一听,头发都竖起来了,但褔才哪里知道这当中的事……

听到这,我们几个孩子立马跑到塘边,把刚才舀上来的蝌蚪用水又冲下塘去,从此再也不敢玩这蝌蚪了。参加工作多年后,一次我回家看到朱二爷,问及小时候他给我们讲的这故事,他说蝌蚪的事是他编造的,但褔才爸的事是真的,是他亲身经历的。他点燃一根烟,幽幽地说∶"莫非人真有灵魂?也许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吧?"

有时,我在思考这么多年的无神论教育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想,也许是我们胆大到无所畏惧的程度,甚至心中毫无底线的程度,有的人简直像祭祀时舞动在烛光前,人们看不到的,心无敬畏的恶魔。


前几天,看了汪曾祺的一篇有趣的文章《尾巴》,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文革期间,厂里准备把一个姓林的工程师提升为总工程师,领导层意见不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已经开了多次会,定不下来,最后党委书记要绰号"人事顾问"的老黄谈一下看法,老黄讲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叫做艾子。艾子有一回坐船,船停在江边。半夜里,艾子听见江底下一片哭声。仔细一听,是一群水族在哭。艾子问:‘你们哭什么?’水族们说:‘龙王有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杀掉,我们都是有尾巴的,所以在这里哭。’艾子听了,深表同情。艾子看看,有一只蛤蟆也在哭,艾子很奇怪,问这蛤蟆:‘你哭什么呢?你又没有尾巴!’蛤蟆说:‘我怕龙王要追查起我当蝌蝌时候的事儿呀!’"

刚参加工作时,校内无房,我租住在外,房东的孩子正好上小学,我经常帮他辅导功课。一天,我正在吃晚饭,孩子拿着课本来问我用"蝌和蚪"组三个词,我想"蝌、蚪"是个单纯词,只能组成一个"蝌蚪"。我想了一会,就告诉他组成"大蝌蚪、小蝌蚪、蝌蝌蚪蚪",孩子狐疑地说这成吗?我说也只能这样了。第二天,他高兴地告诉我,老师给了他全对,还打了个"优"。他笑了,我也笑了。

看来,做人和做蝌蚪都不容易啊!人世间有尾巴的事和有尾巴的人可不在少数。


说到蝌蚪,我又想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这部小说以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而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复杂的历史进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小说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蝌蚪及其外形,我想,它与人类最初的生命形成时更有着惊人的相似,还是不要戕害它吧,它像是每个人的影子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