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又想妈啦——”
近一年来,不知咋的,九十八岁的老妈每次接我电话的第一句话总是这句话。
妈,现在哪儿也不去,就愿意住自己的老屋。守住老屋,许是守住了一份温情,守住了两个世纪的回忆——父亲在妈八十一岁那年,几小时的光景便匆匆仙逝,唯一的哥哥在妈九十岁那年,昏迷中喊着妈撒手人寰。
于是,我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有事没事就和妈聊聊,怕妈寂寞,更怕妈有不痛快的事没地方诉说。
我每次电话内容多是问问家里冷不冷,吃的什么饭,和谁聊天。妈总会一一作答,并着意说:“家里不冷,你给我买的空调、电热毯、电火盆、暖宝,要什么有什么,咋会冷?村里人都说你是孝顺闺女,我听了心里那个乐呀,好像军人胸前戴的那朵大红花,高兴呀,妮!”
而今我已是知天命之人,可在妈眼里,我永远是那个能够拿到奖状的小妮。上学时,我家的老屋,土坯墙上贴满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奖状,现在想来该是那个年代最高档的“壁纸”,因为妈逢人就指着墙上的奖状如数家珍,无怪乎是聪明、好学、懂事之类的赞语。妈满脸的喜悦溅到了眉宇,蹦入了发梢,一个个笑的细胞如一颗颗露珠,连缀成串,我真担心这些笑细胞不堪重负,砸落于地,笑得落地生花。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我带给妈的是满满的荣光和骄傲,那是我带给妈的精神食粮。那年妈60岁,我14岁。
“妮,你上次走时买的那些奶粉,我还没有喝完,买的酒也还剩好几箱呢,买的衣服我还没有穿完,给的钱还没有花呢,下次回来不要再买任何东西了,也不要再给我留钱了。”电话那端又传来妈的嘱托。
“嗯,我知道啦,妈!”
说实话,从我上班那天起,妈就不缺吃不缺喝,不愁衣穿不愁钱花。我拿到上班的第一桶金时,就给妈买第一袋奶粉,第一件棉衣,成了妈名副其实的“小棉袄”。八十年代初,买奶粉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想让妈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生活。初次拿到奶粉,有莫名的激动,想象不出奶香是种什么味道,环顾四周,赶紧装进背包里,装进了我的秘密,装进了一份小小的孝义,我浑身有种说不出的轻松。那年妈68岁,我22岁。
由于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厂长,家里免不了应酬较多。妈说喝酒人最讲究面子,人家敬酒不喝就是不给人家面子,于是有敬必喝,天长日久妈喝上了瘾。尤其晚年,在父亲、哥哥先后离她而去的日子,妈爱上了高度酒,98岁这年,妈说每天晚上喝上二两高度老酒,晕晕乎乎入睡,舒坦!那是我特意跑到千里之外的京北草原,给妈买了几箱地道纯正的高度酒,陪伴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假期在家陪妈时,时不时听到妈醉酒时哼着“程七奶奶”的小戏,真是地地道道的白奶奶醉酒。有时还听到妈向主忏悔:主啊,我是您的子孙,您大人不记小人过。今天喝酒犯罪了,您就再饶我这一次吧,保佑我健康,不给闺女找麻烦。98岁了,我还没有活够,花花世界里放不下我那孝顺的闺女……”每次听到这话时,我的鼻子总是一酸。爱是最长情的陪伴,即使天各一方。那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归属。
妈爱喝酒,更爱看戏,我上小学时,只要我村和附近村里唱大戏,妈往往会从白天看到晚上,乐此不疲。小小的我也就主动承担起步行几里或者十几里给妈送晚饭的义务,于是晚上就陪着妈一起看大戏。年龄小我不懂戏,可我还得给妈讲戏,看得多了,讲得也多了,有一次看完戏,给妈说这场戏是“薛丁山招亲”。旁边懂戏的人居然向我竖起了大拇指,说我懂戏,从此妈看戏就更喜欢我的陪伴。现在想想,我得感谢那时小学语文老师的启蒙教育,我不知道是戏促进了我的语文,还是语文帮助了我识戏,反正妈觉得我聪明,小小年纪就懂那么多。那年妈59岁,我13岁。
“妮,你今天怎么这么早打电话,平时不都是晚上打吗?”
“妈,因为今天是‘三八’——妈,我想给您读一下我写给您的小诗,想听吗?”
“你说的啥?”
我鼓足勇气,大声地重复了一遍。
妈终于听清楚了,高兴地说“想听!——”
我满怀深情地用老家话给妈第一次读我写的小诗:
“三八”
小时候
乡下的孩子没听说过“三八”
中学时
镇中老师忙着备考,不给放假,见不了妈,
也没给妈过“三八”
師范时
放学后偷跑回了家,
用自己的奖学金给妈买了她喜欢的发卡,
但不好意思说因为“三八”
成家后
远离了妈,可都能和妈打电话
说了很多很多
却没勇气说今天是“三八”
今天啊
我特想告诉妈——
“三八”是我们女人的节日
祝妈‘三八’快乐
我知道,电话那端妈有时可能听不清我说的啥。尽管如此,我又对妈说“今天我还想请您听听流行歌曲 ,中不中?”
“中!”
从妈那爽快的回答声中,我感受到妈的激动,像我小时候回答妈那样的激动。
“……当你老了 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 ,这就是我心里的歌。当我老了 我真希望这首歌是唱给你的。”
乐声悠扬,音符通过我的手机飘荡在妈的耳旁,我问妈听懂了吗?妈说:“听懂了,你老了要给我唱歌。”
“是的,我老了就退休了,我要在妈耳边给妈唱这首歌,明年我还要陪妈到娘家扭一扭。我小时候,妈就常说,活到九十九,还要到娘家扭一扭。过去反对妈回娘家,因为年龄大了不方便,可现在我支持妈,因为回娘家的感觉真好!我要陪妈到妈想去的地方,和妈一起变老,老到哪儿也去不了。中不中?”
“中!”
在妈的“中”声中,嘟嘟的来电声让我挂断了电话,那是儿子百里之外送来的“三八”祝福,且留诗一首:
碧銮琼宇流金蓬,
瑶台桂树挂紫藤。
玉蟾偷得三分醉,
赠予女神酿春风。
祝姥姥和母亲大人女神节快乐!
那年妈98岁,儿子26岁,我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