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条山不在陕西,但是陕西人对它却心存感激,情有独钟。作为陕西本土人,我一直想去拜见中条山,遥祭远去的英烈们。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陕西关中的最东边,登上潼关古镇,终于眺望到了中条山。这里以黄河为界,是秦东、豫西、晋南三个省的交汇处。陕西这边的潼关县在古城的高台上建起了女娲广场,广场上主要的建筑就是巨大的女娲塑像和对面的潼关博物馆。博物馆是仿古城门式建筑,底层是城墙围身,从门洞购票进入,上边是三层宫殿式楼阁,红瓦绿瓦,飞檐画栋。登斯楼也,遍览潼关县的人文历史和古今名人。开窗远眺,更是另外一番景象,古老的黄河从脚下缓缓流过,对岸清晰可见的是一片现代化工厂,听当地人说,那边就是常被人说到的山西风陵渡,秦晋之间的交界地标。向着东北方向看去,稍远一点的山脉,就是著名的中条山。这就是中条山!我几乎是惊呼地喊出来的,拍照有些模糊,但是,凭栏远眺,山脉的轮廓还是清晰可见的。
远望中条山,我久久没有离开,虽然隔着宽阔的黄河,跨越着秦晋两省,山上的绿化看的不够仔细,山中的历史遗迹看不到一点,但是,我能够想象到,那里曾经战斗的惨烈,那里彪炳史册的功绩。中条山战役,这是抗日战争中山西南部最大的战役,中国军队用血肉之躯,连续六年,守住了中条山,阻止了日军西进,最后付出了牺牲4.2万人,被俘3.5万人的惨痛代价。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到,中条山是阻挡日本鬼子侵入豫西和关中的最后屏障,也是保卫中原古文化核心区域重要关隘。所以,坚守中条山就成了中华男儿的使命担当,据史料显示,牺牲的军人中,大多数都是陕军的关中子弟兵,在我们县城的附近农村,有几位健在的抗战老兵,采访时都会提及曾经参加的中条山战役,惨烈的程度总是让老人老泪纵横,我觉得,这就是陕西老百姓对抗战做出的最鲜明的贡献。至今,陕西很多文艺作品,还在以中条山战役为历史背景,演绎着陕西人勤劳勇敢,坚强不屈,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的赤诚。
远眺中条山,就是对历史的怀念,对那一段往昔的伤感。回想当年的抗战,我国科技落伍,武器陈旧,汉阳造对付不了小钢炮;官僚指挥,片面应战,造成了脱离实际,指手画脚的图纸作战,最高长官的蔑视群众,只相信正规部队的战斗力,所以就出现了军人打仗、百姓看戏的怪现象。当然,中国军人的血性意志,连敌人都感到震惊,在中条山战役的最后,宁死不降的战士们,跳进了滚滚奔流的黄河,用青春的生命谱写了黄河大合唱的战歌。
中条山,虽然一直在山西的土地上,但永远会在陕西人的心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