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录九州之形义,集百姓之心声的中国散文,文系峥嵘,史呈浩荡。自殷商以来,中国散文的成长之路,亦如江河行地,源流日长。
中国古代散文的文本体裁与今人所熟知的散文文体,在内容上宽泛得多。一般说来,古代散文,即为今人所谓的古文。有韵为诗,无韵为文(但也不尽然,古有无韵之诗,亦有有韵之文的说法)。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古时主要是指在秦汉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中,文章和文学是不分家的。只是到了魏晋以后,方使文学走进了觉醒的时代,从而使其从实用性的文章(奏议、史传、碑记等)丛林中脱颖而出,进而点亮了文学的灯塔。
我和同辉先生于2007年9月在南昌参加会议期间结识。在开会间隙,草草看了他的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人在旅途》。大家知道,能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诗文集的作者,一般都是写作高手,同辉当属此例。而且在此之前,也曾在报刊杂志上读过他的作品,所以说对他的人和作品都不陌生。可是最近在读了他的散文集《如歌的三月》之后,我依然感到从未有过的新奇和亲切。我似乎看到了在三月的原野上,出现的第一抹新绿,在余寒尚未褪尽的旷野里,闪耀着生命的顽强和情感的高贵。
读同辉先生的散文,是一种享受。首先感受到的是“真”。情感的真,爱憎的真,人物的真,景物的真。而且同辉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其叙述方式和语言,有他自己的个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在他的散文中,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北方的小村落。他在《浓浓思乡情》中写到:“最爱故乡的那条老街。老街上有很多店铺,卖糖果糕点的,卖玩具小人书的,还有耍猴说书的。而到了年关更是热闹,每当夜晚来临,街道两旁各家各户的院门上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纸扎灯笼……”“最爱故乡的田野。春天,满目青翠,鲜花盛开。此时,最爱和小伙伴们爬到树上,采摘那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童年的梦因此而变的缤纷多彩……”
这的确就是一幅恬淡闲适的乡村水墨画,诗情画意间就有了情感,有了对家乡的怀想,对故里的依恋。这种思念是真切的,是刻骨铭心的,虚假的构想是写不出这种深深的桑梓之情的。像这样满怀深情地歌颂故乡的精美之作,还有很多。如《故乡的云》、《难忘家乡的大红枣》、《故乡恋歌》等等。通过同辉笔下的描写,他的故乡在读者眼里也自然就产生了不忍释卷的魅力。那个名字叫做“渡口驿”的小村落,它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一朝一夕,便山水画一样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在同辉的笔下,那日夜滔滔的运河水,流淌的是一种情愫。这样的情愫,是悠悠的故乡情,是美丽的山水情,是浓郁的泥土情,是默默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情愫,纷纷扬扬地编织在一起,就是真真切切的日子,就是或馥郁或淡雅的心香,就是一篇又一篇美好的文字。于是,便有了《梦中的大运河》、《月光下的小河》、《故乡恋歌》、《浓浓思乡情》、《临清舍利塔感怀》、《故乡,你竟如此让我难以忘怀》等名篇佳作问世。
故乡的土亲,水亲,不如人亲。家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儿时的小伙伴,无不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同辉是性情中人,这样的人写起人间真情来,自然是非常有力量的。他那真挚的感情,那刻骨的眷顾,常常催人泪下。在《天空,有一朵好看的云》中,他抱着强烈的感情写到:“我的往事缓缓飘动,飘向了那个冰雪封住老家屋门的夜晚。一个燃烧的火炉,一盏明晃晃的油灯,那个月亮上的嫦娥从你吟唱的童谣里翩翩而来,把一朵向阳花绣在了我的书包上……”“云在飘动。你柔和的声音散落开来,浸透了傍晚温暖的气息。我知道你是说我们家的枣树上结满了我爱吃的大红枣,你已用瓜干酒把那香甜封在罐子里……哦,妈妈,不要在阴惨的天气里为我牵挂,儿子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我的步履已能穿过世间的风风雨雨,那小路上的荆棘,在我的手上勾勒出的花朵更绚丽。”母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跃然纸上,令人动情,感人至深。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他写到:“父亲虽然长期担任着基层领导职务,但他 一惯平易近人,待人真诚。有时农村的教师来我家找他办事,他总是热情接待,问情况、拉家常,能解决的问题立即给予解决,还常常留下他们吃饭。有的人为了表示谢意,给他送点礼品却始终不肯要,有时竟闹得面红耳赤。有人为此笑称他是老呆板、“老八路”。有一次,我问父亲:‘收这点小礼有什么呀?’父亲久久地看着我说:‘孩子,现在农村教师的生活还很艰苦,我收了这些东西会于心不安。再说,我按政策给人家解决问题,这是很应该的。’当时,我还不得其解,但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并深深被父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他的所作所为给我们做子女的带来了受益无穷的影响……”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这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影响,才激励着同辉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脚踏实地,清正廉洁,胸怀坦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那个家乡的小村落,走出了成熟、成功的人生。
以一小事而生发联想,以一常人而引发议论,以一普通的景观而抒发情怀,且多为有感而发,有情可记。如此笔法,虽为常见,但实为可贵。
他热爱生活,苦苦追求文学艺术。他的聪慧、他的悟性大多凭借大自然的恩赐。读同辉的作品,我们不仅深刻领会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一个作家的诞生与成长关系如此密切,还更加体会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同辉有一双敏锐的诗人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天色渐渐变暗,夕阳下的竹海,四野无声,静极了,静极了,草里不闻虫吟,水中不见鱼跃。此情此境,一切言语文字都显得过于苍白,只容肃然凝视,只容意念回旋,不容语言把握。”打开这幅美丽的水墨画,我们会想象到“夕阳下的竹海”是多么的幽,多么的静,也会感受到一个温文儒雅之人的如此性情。“来到郊外,想不到在林荫下、草地上,已有了一群又一群追寻惬意的人。他们或站或走,或坐或卧,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沐浴着那夕阳的余晖,欣赏着杨柳的青翠,感受着草地的温柔,享受着河水的清澈,尽情挥洒自己的欢乐。”在《如歌的三月》那篇文章中,他写到:“北方的春,这风儿可着劲儿地吹,不几天的功夫,吹开了冰河,吹醒了大地,吹来了绿色。”这就是同辉先生笔下家乡的春,是有生命的春,鲜活的春,是富有感情色彩的春,也是一位成熟的丹青高手精心描绘的春。
读同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听到了田野里的花朵在开放,听到了梦中的理想在呢喃,听到了葫芦丝古乐在悠扬,听到了春天的暖风在吹拂,听到了宁静的日子在漫步,听到了“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几滴雨声几缕心绪,听到了“那个穿着紫衣的小精灵”羞涩而青纯的梦,听到了大运河里浪花的拥抱……这些明媚的色彩,无法不让我们读者感知它的神秘,它的梦幻,它的真切,它的缠绵,它的内敛,它的张扬,它的邈远,它的宽容,乃至它的从从容容……
如果,我们的读者在漫长的冬天,需要以一篇温柔的文字取暖,那么就不妨去读同辉先生的散文。一杯茶,一个夜晚,静心聆听一位真情歌者的心曲,在自己寂静的小屋,在那柔和的灯光下 。或许,它如一支冬夜的箫声悦耳;或许,它如一缕甜蜜的果香诱人!
将我国深奥的传统文化典籍,从书斋中“请”出来,使之成为现时代的学术艺术参照,许多先辈学者已经努力了终生。笔者亦有缘此道,正在用新体诗文译析古代贤哲作品。正逢译析唐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愿将其中的“绮丽”一节,奉与同辉先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