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这是发生在奇台县西地镇的真人真事。
在西地村有一族蒋姓人家,蒋家在西地村算是地道的老户,其祖籍原为山西人士,大致在清朝同治年间进入新疆,但具体何时到新疆定居,目前已无法准确考证。据蒋家前十几年还健在的老人回忆,他们的太爷爷辈就已经在奇台西地生活,主要从事农耕和畜牧业养殖,间或做点小生意,居住地大致主要分布在今天西地镇的西地村和小渠子村,整个家族总人口到2000年已经发展到200多人。
民国初年,蒋家家业兴旺发达,拥有上好良田5石(约125亩),不算其它收入,光养骆驼就有好几百峰。蒋家有三个儿子,老大蒋月、老二蒋亮、老三蒋润。在蒋家三兄弟中,老二蒋亮是个哑巴,蒋父为给残疾儿子娶妻,不惜花费重金,用50个银元宝到绥来县(今玛纳斯县)赵姓人家上门讨亲换来的,可见其家境殷实程度。
据当时健在的蒋风亭老先生回忆,从他们的长辈口中提起过他们太爷爷辈在西地生活的零星片段,主要是勤俭持家,家教管理极严,不管子女是否成家,一律由老太爷独掌家事,小到柴米油盐的用度安排,大到生产生意的年度计划,再到家庭劳动力活计的统筹调度,均有老太爷一人说了算,家业再大也不分家,一大家子人全在一个锅里搅勺子吃饭。
由于蒋氏人家团结心齐,生产生活安排调度有方,到蒋凤亭爷爷这辈儿,已经积攒了比较可观的财富,据他们家老人传说,光积攒的元宝就装了几链子骆驼。
民国初年,当时奇台一带战乱不断,匪患猖獗,蒋家积攒的财富自然成了土匪响马眼中的一块肥肉,土匪们不敢到村里明抢,就经常在蒋家做生意的途中伺机打劫。据蒋家老人们说,一次蒋家做生意的驼队自山西归化城归来,几个骆驼都驮的是元宝,走到旱沟以里的沙漠中,得到信息,说前面沙漠中有土匪埋伏,意图打劫财物,领队急忙卸下银锭等财宝,就地掩埋,轻装绕道往回逃。虽然人逃得了性命,但把几骆驼元宝却丢在沙漠里,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去远处做生意了。后来匪患稍平后,他们再到当时埋藏宝物的地方去寻找,但由于当时惊慌失措之间,没有做下明显的记号,再加沙漠中风沙掩埋,地形改变,无法辨认,反复寻找,却再也找不到了,怀疑是不是被土匪找见挖走了,也未可知。以后有人不死心,多次去那一带寻找,都是一无所获,从此便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团。
后来直到解放后1958年大炼钢铁那年,有人传说,曾见到旱沟一村民进沙窝拉柴禾,装了半车柴禾便匆匆往家赶,卸下后又往返了几次,每次都装着一架杆子柴禾,刚盖住车底,但车看起来却挺沉重,把钢圈都压弯了。有人走到跟前问车为啥这么重,车里装的啥,那人脸色十分慌张,说啥也没有,急急忙忙赶回去了。后来此话传到蒋家人耳朵里,蒋家人联想到先人埋在沙窝中丢失的元宝,是不是年深月久,被风刮了出来,被那人正好碰上,也未可知。蒋家人后来赶去寻问,那人却矢口否认,说自己什么也没看见,那些人都是胡说。后来此人搬离了旱沟,不知所终,他发没发财,也没人知道了。
经过这次变故,蒋家人觉得明财放下不安全,便将家中剩余的财物,秘密埋藏,以防不测。
到了蒋凤亭的父辈,也就是蒋月、蒋亮、蒋润他们这一辈儿时,蒋家的家境虽比不上先辈富足,但依然家大业大,殷实富裕,是方圆百里之内的显赫大户,其中,老三蒋润由于为人正派公正,还被乡民推举为“乡约”,掌管着当地乡民皇粮契税的分派收缴等事务。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也就是解放前夕,蒋家家业逐步走向衰落,到蒋家三兄弟相继去世,土地改革划分成分时,蒋家的土地、牲畜早就卖光了,连地主、富农都没划上,倒是躲过了以后文革时的批斗,也算十分幸运。
蒋家三兄弟虽然均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祖辈在世时埋藏的宝物却给后人留下了难解的谜团。老三蒋润在世时,知道他们的太爷在老院子内外用五个大缸分别埋藏了五垛子银元宝(一垛子400公斤),其中一垛由蒋润牵头挖出分给蒋家人。蒋润去世后,蒋家其它人由于不知道底细,曾多次四处寻找挖探,但其佘四缸财宝一直不知所踪,成为蒋家后人的一个念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蒋家老一辈知情人逐渐离世,蒋家人找宝的事又被提上族人们议事日程,根据蒋凤亭年近九十岁的本家嫂子提供的模糊信息,蒋亮之子蒋凤亭召集十几个直系族人商议,决定再次找宝,并约定,如果找到财宝,老嫂子、蒋凤亭兄妹和蒋润之孙蒋文贵等直系族人大家共同平分。同时,由于是在蒋文贵的院子里挖宝,到时他还可以再多分一份儿。
1993年春,在蒋凤亭的召集下,大伙儿备齐了铁锨、镐头、钢纤等工具,在预测判定的上房南侧,蒋文贵家厨房旁边的墙下开始找宝,当时为了安全,怕挖出宝物后遭人哄抢,还特意将当时在县公安局工作的一个姓俞的亲戚请来,让他带枪警戒压阵,以确保万无一失。大伙轮流挖了一上午,虽然挖出一个陶罐儿,但里面装的不是期望中的银元宝,而是一罐生锈的麻钱子,再往深处或周围挖,就再无所获,后来大家判断可能在屋里其它位置,但由于不能确定,盲目性较大,加之担心房屋受损,不敢再乱挖,只得败兴收兵,挖出的麻钱子大家谁都没要,交给蒋文贵当废铜卖了。
后来,曾经被挖过财宝的老宅子年久失修,离新居民点又远,蒋家人对找宝也早已失去了信心,蒋文贵索性将这处充满神秘色彩的老院子卖了,另寻他处定居。
从这个故事中,也可透出清末民初西地农区经济发展的信息,说明那时西地已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不然一个农家也不会积累如此多的财宝,还可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动乱,人民生活不安定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