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子汤的故事会一直延续下去

  • A+
所属分类:短篇小说

丸子汤在昌吉的汤类饮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气息,堪称百年“老汤”,与粉汤、汆汤并称为昌吉州三大传统汤类美食,一直都是乡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最负盛名和地域招牌的当属昌吉市榆树沟和二六工丸子汤。早先起源于312国道旁,是因为这两个乡镇紧邻国道,门面房集中,停车方便,主要客源是来往的司乘人员,离市区也比较近。那时的丸子汤正处于乡镇“三产”发展的黄金期,很多乡民都以餐饮业为生,所谓“靠路吃路”。为什么丸子汤会在国道旁繁盛亦是有些道理的。昌吉市离首府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不过三十多公里,清晨沿国道出来的人员往往会在昌吉市郊吃早餐,丸子汤是最佳的选择,快捷、实惠、味美、提神。晚上回来或到昌吉的人员也会选择吃丸子汤,这就给丸子汤的繁盛客观上创造了条件,连汤带水,既裹腹又解渴。后来高速公路开通,往昔的繁荣一去不复返,很多商户把眼光瞄准了车站和亚中商城附近,既照顾到了进城购物的老乡,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品尝带有乡土气息的手工美食。一开始总觉得不是正餐,是路边“小吃”之类,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容和饮食产业的发展,丸子汤店也呈现出多元化经营,现已遍布大街小巷,日益繁盛。
丸子汤顾名思义主角是丸子。丸子的制作有着不同的手艺。最地道的是选用上好的牛羊肉剁成肉末,加入面包糠、各种调料、鸡蛋清等,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搅拌,此曰“上劲”,如此才能保证丸子汤浮在汤上。如果没有规律的正反打,丸子就会沉在汤底,不仅影响口感,也会影响到视觉美感和店堂生意。搅拌的手法和力道也很重要,直接决定着丸子汤的风味。
制作好的原料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外焦里嫩,透着一股丸子特有的清香味。
丸子亦是离不开汤。汤的制作也是颇为讲究,用牛肉和牛棒骨小火慢熬十几个小时,期间要反复搅动,撇去血沫和杂质,最后放入调好的肉汁,慢慢搅动,将剩余的杂质全部吸附在肉上,形成清亮的琥珀色汤料。
顾客点餐时,再将两样东西完美结合在一起。
名气比较大且富有神秘感的“四十九丸子汤”招牌已有几十年的经营时光。据称发祥地就在昌吉市榆树沟镇,因距离乌鲁木齐市约四十九公里,因而得名,很富有想象力的招牌。经解读后,颇有新鲜感和吸引力,饮食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尤其是首府的顾客就有了地缘亲切感,会心一笑,原来如此。
随着饮食产业和饮食文化的发展,开设分店已是时尚潮流,“四十九”就有了奇妙的数字链效应,自然是越长越好。
烧制丸子汤最考验厨师的功力和经验。丸子和汤料都是现成的,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将各种食材完美组合在一起,既要保证食材的成熟度,又要保障丸子汤的清爽和风味。
通常丸子汤里还要加入卤制的牛肉片、冻豆腐、红薯粉条、番茄、蘑菇等配料。蘑菇一定要用到本地特产杏鲍菇,具有天然的杏仁清香味,切成薄片,白如凝脂,最后撒入切碎的辣皮子、葱花、蒜苗、香菜等,红白绿相间,很有画面感。漂浮的酱色丸子一如油亮的板栗,挤满碗沿,极具视觉魅力,强烈地勾着人们的食欲。
吃丸子汤通常会搭配油塔子、油香和腌制的开胃小菜。上好的油塔子用羊油和植物油混合蒸制而成,功夫体现在褶皱上,轻提犹如拉手风琴,有着千层饼的效应,晶莹剔透,柔软细腻,口味醇香。油香也是金黄酥脆,香豆子味十足,泡入丸子汤里风味更佳。
丸子一向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团团圆圆,吉祥如意,也有结束,来年再聚的寓意。但凡是聚餐或宴会,只要上了丸子汤就意味着菜肴上齐了,离散席也就不远了。
但丸子汤的故事会一直延续下去。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