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小孩子 又开始祈盼下一个新年

  • A+
所属分类:世间伦理

腊月就像一盏守望故乡的星灯,在游子的心中点亮,身处异乡的人们,就会萌生归心,累了困了的时候,心中会悄悄念着:“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大寒一过就是腊月了,心中又有了一份牵挂,那是来自故乡的呼唤,一份村口凝眸的期盼与等待。过了农历腊月初八,年味一天比一天浓。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过年意味着有新衣穿,有馋得让人哭的鸡鸭鱼肉、猪蹄、羊肉、水果糖,只管敞开了肚皮吃个够,还有压岁钱、噼啪作响的爆竹、除夕傍晚点燃的熊熊篝火……故乡浓郁的年味深嵌进我的记忆。也说不清是人把年过累了,还是年把人过老了,在物质条件十分充足的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小时候故乡的年味了。

似乎那个年代里,过年总是离不开吃。要过年了,采办年货的人多了起来。集市上人潮拥挤,商铺老板把商品都摆放在街道两旁,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场面很是热闹。人们手里的大包小袋,都塞得鼓鼓的,脸上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把浓浓的年味都带回了家中。邻里之间相互帮着杀猪、宰羊,蒸年馍、炸油果、包饺子,热热闹闹十分忙碌。我家在当地已有几代人了,每逢过年亲戚们都会前来拜访,年货也必须准备的充足,家里的盆盆罐罐里,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年味。记得那时候,望着这些好吃的,心中只有一个馋字。大人嘱咐过,不能动它,动了就会坏掉。于是,不敢动,顶多将小手伸过去趁热在外面摸摸,感受一下暖心的温度。

好不容易等到了除夕,帮着大人贴对子,在房门上贴一个福字,再往门楣两侧贴一对春联。苍劲的毛笔字,都是我爷爷的作品。每年写春联,那可是他老人家最得意的一件事。小孩子换上新衣服,会收到大人给的压岁钱。到了傍晚时分还要在大门外面点燃一堆篝火,全家人围着火堆转,每人都要从火上跳过几次,这叫跳“旺火”,有来年红红火火,兴旺发达的寓意。等到天黑下来,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兴高采烈地吃团圆饭。平日里吃得节俭,这顿年夜饭是一年里头最丰盛的,也是最隆重的,从头年吃到第二年。跨年时,要放鞭炮,放完鞭炮,继续吃饭,听长辈们说:这叫“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吃完团圆饭,还得守岁,灯火要通宵不息。据说只有这样,来年家里才会财富充实,家人康健,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吧。守岁还是离不开吃,煮点心、削水果、剥花生、嗑瓜子、喝糖。小孩子熬不住,吃着喝着就困了。大人们守着熬着,常常彻夜不眠。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鞭炮声已响彻整个村庄,小孩们急忙下炕跑到院子里观看,天空中还隐约闪现着几颗星星,一束束烟花带着刺耳的哨声,在黎明的天空中绽放,一波接着一波,整个村子的上空都被妆扮得五彩缤纷。最具有震撼力的要数各家门前燃放的三声“礼炮"了,震耳欲聋的响声,仿佛撕裂着清冷的天空,惊醒了沉睡中的大地。清晨的寒冷把手脚都冻得有些发木,但心中却充满着无限的喜悦。随着大人的吆喝声跑进了屋里,一大盘香喷喷的饺子已端上了桌子,母亲总是在饺子馅里放七八枚硬币随意包进去,说谁吃岀来的硬币多谁就有福。妹妹还小,每次我都比她吃岀来的多,为这事经常惹她不高兴,后来长大一些她才明白,是因为她吃的饺子少。大家在平日里难得有空探亲访友,过年是个机会。于是,大年初一开始,挨家挨户地看望长辈、亲友、同事,串着门一家家吃,要持续好多天,这叫拜年。小孩子到别人家拜年,专挑没吃过的吃,觉着好吃,会向家里大人推荐,来年自家也做。人们是通过拜年这样的形式,联络亲情友情,体现仁义孝道,交流饮食创新经验的。

中国人过年持续时间长,要过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传说是古代祭天祭月、祈求来年丰收的日子。只是流传到今天,祖先们的那些祭祀活动,都被子孙们省略掉了。过元宵节要去赏月亮、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烟花会映红半边天空,一夜狂欢。然后,过新年的大戏基本上落下了帷幕。可是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灯笼,却装点出十足的喜庆。

这些带着神秘色彩的来自远古的传统,增加了年味。到了二月二,龙抬头。无论男女都要把自己的头发做一番修饰打扮,预示一年顺顺当当,风风光光。中国人的新年,特实在,接地气,热热闹闹,朴朴实实,崇尚古朴自然,体现友爱和谐,是从古到今,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常常蕴含很深刻的文化意义。至此人们又开始投入到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年味渐淡,只有小孩子,又开始祈盼下一个新年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