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夜,漫长而又寂静。清晨六点半的时候,天还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不肯露出脸。偶有一声奔波的车笛,短暂而小心,生怕惊醒那些尚在酣睡中的梦。
脚伤困于床榻,已有月余。
不由地想起了已经过世了将近四年的母亲。她十几年的不能自由行走之岁月,是如何熬过来的,且始终热爱活着,热爱身边的人,热爱这烟火人间的一切。而我,在伺候与陪伴的日子里,时有烦躁,时有失控。色难,色难啊!
无聊的日子,选择听蒋勋细说红楼。蒋勋,台湾大学教授,不急不缓的声音,流露着南方人性格里特有的温润。每当这个时候,疼痛似乎就不再那么令人烦躁,孤独也不再那么靠近。恍若岁月静好了一般。
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写完了前八十回之后就离开了人世。十四岁之前,曹雪芹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十四岁之后,家族败亡,天堂地狱两重天。经历大起大落之人,要么毁灭,要么重生。而他选择了写作。那么,写作算不算一种重生呢?在我看来,应该算是。姑且不论曹的文学成就,单就写作本身而言,是一项极其枯燥寂寞的事情,而他一写就是十三年。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即使写了,也未必能发表,甚至还有杀头的可能。好在从古至今不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忍受常人不能忍,非有破釜沉舟之心,不能坚持下来。蒋勋的解读,无疑为平凡如我之辈,打开了通向阅读这部旷世奇书的坦途一一以前的疑惑,不求甚解,粗略翻阅,此刻跟随着他不急不缓的解读,豁然开朗。这样的收获,不仅仅是有声世界里耳朵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文学的敬畏。文学是什么?它不应该仅仅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像是一种直面人生的态度。选择写作的人,仅有才华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颗悲悯自省的心。没有悲悯,很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没有自省,又很容易落入浅薄。
蒋勋的解读,非常适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一觉醒来,往往是午夜时分。这样的时候,万籁俱寂,精力集中,仿佛世界只剩下了自己。当初曹雪芹是不是就在这样的夜里,披衣执笔,忘我写作呢?倘若外面正好下着雪,他在寒室里,是否能握住笔,坐的住?一一无人知晓。不过,他的那一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大约十几岁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一一《曹雪芹》。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在一个大雪的日子,四野空旷,白茫茫的天地间只有曹雪芹和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因为家中一贫如洗而决定离开他投奔娘家。两个人在冰天雪地中分别。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场景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以至于有时候自己甚至会怀疑自己,为什么别的情节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唯独想着这一幕?而我那时候不过是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啊!世间很多事难以理解。哪怕是自己对自己。
喜欢听书也喜欢看书。
没有规划和目的,纯粹只是喜欢,骨子里的那种喜欢。人这一生,能有一种喜欢,而且始终如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长大的岁月里,我们的喜欢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中断。日子像一把钝刀,一点一点地将那颗善感的心,切割的零零碎碎。花尽十几年的光景去写一本书,用尽一生的力气去从事一件事,这其中的艰辛,大概只有曹雪芹自己知道。“一把辛酸泪”,他用这样一句话做了概括。这句话里,饱含了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信息。蒋勋将红楼梦细说的和缓而饱含感情,以至于听的人,逐渐迷失......
在萦绕的清香里,在无人的冬夜里,你是否如我一样,静静听书,独自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