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时间悠悠,岁月如梭,转瞬间又快到春节了,虽然现在生活品质提高了,各式各样的物质应有尽有,但我还怀念儿时春节,虽有苦涩、苦楚、辛酸,更有天真浪漫,活泼天真,无忧无虑,令我沉醉,令我向往,令我流连忘返,至今记忆忧新。
八十年代初期,我的家乡四面环山,依山傍水,江南一带典型的坵岭山区地貌,有一条泥巴路通往村庄,一条铺沙子国道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不发达,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在某种程度来讲严重制约发展瓶颈。
当时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有限,母亲在立冬后就会备用年货,从圩上简单买几斤猪肉回家,用刀切成条状小块,用菜盆装起,面上撒些盐,搅拌均匀,熬上一两个晚上,早晨拿出用温水洗干净,然后绳子拴住挂上竹杆阳晒,一般不下雨半个月左右可以收藏,如果遇到下雨天,母亲就会利用木炭用火盆燃烧起来熏腊肉,直至肉质表层发金黄色,略带暗黑色,而发出阵阵诱人幽香,让人口涎三尺,这股香味至今回味无穷,恍然在口中。
接着蒸冬酒,母亲首先用竹桐把糯米量5下,每竹桐为2市斤,共10市斤为一饭甑,把糯米定量好后,然后用泉水把糯米淘干净杂质,用水桶装好,再往糯米里倒入泉水,用水淹没糯米上1寸水位为好,第二天把糯米滤干净水,再用泉水冲洗糯米干净两遍,然后把糯米倒入饭甑里,把饭甑搬进大锅里,锅里倒入适量水,用柴火烧旺漫蒸,直至把糯米蒸松软为止,打开甑盖,扛起热气腾腾的饭甑倒入槽器里,用冷水冲三遍,等糯米饭冷却后,掺入适量酒饼,搅拌均匀,倒酒缸里压紧实,随后挖个小洞,用筷子架个十字架(当时农村传说是防止妖怪偷酒酿吃),然后用锅盖盖紧,如果遇到天气冷时,周围要用棉被裹着,进行发酵,酒窝里盛满酒,酒味浓郁,米酒就发酵好了,一般七天后可以进行放水,1:1.3比例放水,把放出的米酒盛入酒缸里,最后一到工序是把酒缸抬到空坪中央,用适量谷耪撒向酒缸周围,用稻杆燃烧漫敷,等谷耪息灭后完全冷却后打开酒盖时,酒缸里传来浓浓香味,甘醇香郁,站在远处就能闻到芳香四溢水酒味,当时我们村庄就有“排高一碗酒,飘逸十里香”称号。
过了“腊八”年味逐渐浓厚,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豆腐素有“仿绍不真真绍有,芙蓉豆腐是名汤。”之称,用黄豆制成的豆腐,鲜嫩可口、香醇诱人,豆腐有韧劲,豆腐最适合煲汤、凉拌,味道杠杠的。
那个年代整个村庄,有几户人家生活条件略为好点有石磨,一到年底作豆腐就要排队,我家也不例外,记得有一次,母亲早早准备了黄豆,并称杆称好豆子和柴火,作两锅料,排了两天队才轮到我家,黄豆先用石磨干磨成两片,再用水浸泡六小时,然后虑起用净水冲干净,用石磨再磨一次,这时磨出来的浆汁颜色是乳白色像瀑布一样,接着倒入大锅中用柴火烧开,用沙布虑净豆腐渣,再倒入锅中烧开,接着倒入大水缸里,适当冷却后放入适量石膏粉,摇均匀,让豆浆汁充分吸收到,当浆汁面能牵起一层皮时,也形成块状了,及时用勺子倒入豆腐模块中,牵好沙布用木盖盖紧,面上用大块石头压实,东家告诉母亲个把小时后可取豆腐,母亲告诉东家,一坊要压紧点,做霉豆腐用,另一坊不要压紧,做油炸豆腐,用了一个下午时间才把两坊豆腐弄好,母亲连夜把白豆腐切成小块和油炸好,把油炸好的豆腐及时放在缸里,每层撒些盐,使贮藏时间延长些,过年时和年后随时拿出来可以做酿豆腐,随时可以品尝到原汁原味豆制品。
过了小年,年味更浓了,母亲抓紧“炸果子”和“结草米稿”,“炸果子”以前过年之前必做的传统美食,炸到半成熟的时候可以捞出来,由于当时日子挺拮据,“炸果子”和“草米稿”母亲只能多少做点,应付下春节几天。每当我想起这些,禁不住潸然泪下。
---
在外地工作父亲小年后准时回来,几天后恰好镇上逢圩,吃过早歺父亲就带着兄弟姐妹三人去圩上购买年货和新衣服,沿路很多行人风尘仆仆赶往街上,而且速度比平时快了许多,可能是人们争购紧缺的年货吧,刚到街口,四面八方的赴圩人员像潮水般涌向圩镇,不一会儿整个圩场挤的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跌跌撞撞,可见当时物资少之又少,许多年货要在年底抢购解决。
刚到街上,父亲二话不说直接到店铺、摆摊位上挑新衣服,很快选好,我们兄弟姐妹三人每个人一套,我拿到新衣服后,欣喜若狂,无言以表。然后父亲告诉我们不要乱走动,他买点年货很快回原地,我们也知道父亲的苦心,生怕我们会走丟失。个把小时后父亲果然提几大包东西来接我们回家。回到家中打开包看见有鱼、有肉、有鞭炮、有水果等,但鞭炮只有两挂,顿时心里觉得美滋滋,有一种说不出地高兴,一年到头吃不到东西,能够在过大年时品尝到,感到无比的幸福、自豪。
三十日一大早,在母亲催促下,父亲吃早歺后动手写春联、门贴等,内容有“岁岁风调雨顺,年年物阜民康。福日九州共乐,新年四海同春”。我们就帮忙张贴,全部是大红色,寓意是“驱邪纳祥、迎春接福”等,到了下午去祠堂杀鸡祭祀祖宗,把鸡血喷在纸钱上,上三柱香一对蜡烛,燃烧纸钱,双手合十,鞠躬跪拜三下,寓意是“不忘祖先,辞旧迎新,祈福安康,五谷丰登,来年各方面更上一层楼”。接着烧开水拔鸡毛,鸡在滚烫开水中翻滚几下,抓起开始拔毛,不一会鸡毛拔完,剖开肚子弄干净,小心翼翼翻鸡肠子,生怕会掉失一点,然后斩切鸡肉煲汤,放入香菇、姜片,烧旺柴火,盖上锅盖炖上半小时左右,这时清香四溢,浓厚香味弥漫在土房子上空,特别捞出锅装入盆里时,色汁金黄,汤鲜味美,食欲大增,让人口涎三尺。这时母亲催我们去洗澡,她马上抄菜,要吃饭了,等我们洗完澡,穿好新衣服,菜也抄好了,父亲叫哥去放一挂100响拉鞭炮,这算是一年中的大动作了,鞭炮在欢乐中响过后,父亲叫我们上桌吃饭,我们望着两荤一素一汤,一盘是猪肉,一盘鱼肉,另一盘是青菜,算是一年来饕餮大餐、奇珍异品了,最为丰富,最为营养,不等母亲招呼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吃,吃得“滋滋”响,父亲喝着米酒,也叫我们以汤代酒推杯换盏吆喝来回几次,大年三十日大团圆就样度过了,吃过晚餐,捡了几个小树兜在火盆里燃烧起来,一家五口围在一起烤火、聊天、欢笑,那年代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喜气洋洋,乐在其中,其乐融融,父亲开始发红包(2角钱)和训话了,也算是开讲家庭“政治课”吧,首先谈论母亲的春耕大计,怎么扩大种植面积,及时杀虫治病,把农药化肥发挥最大效益,提高稳产增收,接着是我们三个人学业问题,成长事件,做人做事大事,未来发展方向等,并告诫我们明天是初一,我们长大了一岁,不能乱说话,要尊老爱幼,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不能说“没有”两个字,要转换成不“方便”两个字,母亲则告诉我们不许扫垃圾,怕扫走一年财神爷等等,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1点半了,父亲叫我们赶快放100响拉鞭炮齐鸣,辞旧迎新,纳福吉祥,那时候放鞭炮氛围浓厚,听见周围鞭炮声一直响到早上8点左右,鞭炮声声击碎了沉寂,把年味推向了高潮,初一上午我会利用1角钱去镇上电影院观看了一场电影《英雄儿女》,让我受益匪浅,深受感动、鼓舞。初二父母亲带着去亲戚家拜年,初三、初四去堂伯、堂叔家等拜年……。一个大年就这样在浓厚、热烈、纯正气氛中的度过。
现在家乡有翻天覆地变化,以前的泥巴路变成现在的水泥路,赣深高铁、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大广复线、新建105国道、省道、县道等穿境而过,比比皆是,交通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南向早上可以乘高铁去深圳吃早歺,北向早上可以乘高铁去北京吃中午饭,经济高速发展,土坯房变成了小高楼洋房,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大彩电、冰箱、小轿车不再稀罕之事,1000w宽带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年轻人基本具有5G手机,每天能掌握全世界动态,随时随地能以在天南地北亲人、朋友、同事等视频通话,拉进了各方面信息距离沟通,几乎每日每歺都有鸡鸭、鱼肉、猪肉等上桌,天天都象过年一样日子,不再担忧吃喝问题。特别是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出台“精准扶贫”政策,农村有些丧失劳动力和遇到大困难家庭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更为“强国富民”践行有效途迳。
儿时过年有两个难以忘怀,一个是儿时父母亲对我的挚爱现时常触动我脑神经未捎,虽然父亲已去天国,但父亲淳淳教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豪迈,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历历在目,常常入我的梦乡,浮现在我的眼前。另一个是儿时天真烂漫,天真无邪,返璞归真,欢天喜地朌年过,始终在耳边萦绕。
现在年味淡了,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时彰显出中国人的观念转变了,时代像高铁一样高速发展,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也会像高铁一样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