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自打李婷散文集《彭蠡流韵》,像一片嫩绿的叶子,乘着秋风,从岭南莞城飞到手中,我便爱惜地放置床头。静夜灯下一卷书,一段段文字,令我陶醉;一阵阵书香,伴我入梦。
人生短暂,人海茫茫,我有幸与李婷有了一面之缘。从此,我们成为至交好友,互相牵挂关怀,彼此相知相惜。由于她是多家公司、慈善和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工作繁忙,事务缠身,白天,极少有空闲时间关注微信,对我的留言,常常是很久才能回复。这并未成为我们交流思想,畅谈心得的障碍,理解万岁,深深地铭刻在心底。我觉得,至交好友最重要的,是心灵深处的善解人意,是携手互助,同步前行。我知道,她有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习惯:夜深人静,黎明晨起,写作构思,浏览微信,分享文章,撰写留言,点赞打赏。她的文章和留言,全部来自于这个时间段,这种在文学的土地上执着耕耘的情怀,是我最为钦佩的!
2018年9月,李婷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圭江流韵》;2021年4月,第二本散文集《彭蠡流韵》又面世,两个“流韵”形成了姊妹篇。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40余万字的两本散文集正式出版,不能不令我感叹!我曾为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写过评论,更当为第二本散文集撰文,也来一个评论姊妹篇。
翻阅《彭泽散笔》,我像是推开了一扇古老而厚重的大门,一股千年古县的浓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澎泽,是李婷的婆家,自从她嫁过去之后,便与这片神圣的土地融为一体。她爱自己的丈夫、爱丈夫的家人、爱丈夫的所有朋友,也就自然而然地热爱这片土地。在题记里,她写道:“彭泽蠡,一个古老的名字,一泓碧波,滋育得人杰地灵。读他,青山绿水;读他,大象无形。纷呈出千秋精彩,万古风情。”正是由于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理解透彻,其中的10篇文章,才写得如此精彩、如此深情!
首篇《梦幻神奇在“龙宫”》一文,李婷开头就以一种愉悦的口吻说:“因丈夫在家乡彭泽的人缘好,借着今年清明节回婆家祭祖之机,在丈夫的老朋友——天红镇天红村书记黄建喜的安排和陪同下,我又有幸再度领略了龙宫洞的梦幻与神奇。”这种心情是自然流露,能唤起人们的共情。文章用细腻的笔触,饱满的情感,生动的文字,把龙宫洞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前往观赏的冲动。这就是文字的感染力,为何会有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她在文中道出了“秘密”:“没到之前,我便提前做好了作业,翻县志、查资料、问朋友,全面掌握了这处国家4A级景区的情况。”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名合格的作家,就应该做个内行。要想做个内行,就应该像她那样提前做足功课,下一番功夫思考,现场认真观察,深切感受一景一物,变“纯玩型”为“学习型”。她很会营造吸引力,文章结尾处的一句:“人走了,心却留在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一下子,便把自己的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情愫,灌输到我的内心深处。
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这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智慧。李婷便具有这样的智慧,不信请瞧:坐落在赣北边陲大浩山腹地的岚陵,人口不多、村庄不大,但在她的眼里,“俨然深藏于大山深处的一本线装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她说:“斑驳青石小径若韵律诗行,纵横交错田畴是绚丽篇舍,曲径通幽深处为短令词章,帝师故里显骚赋铿锵,薪火相传耕读华丽旋律,这一切,在这里组合成一曲古老而又优雅的恢弘华章。”(《触摸岚陵》)这里的山水和文化底蕴,给她留下了回望的注脚,也给我埋下渴望相见的种子。
著名作家、《东方散文》杂志主编憨仲,在《【彭蠡流韵】之序言》中说:“数年中的接触,深知她的身上弥漫着一种别人不具备的特有气质。”就是这种气质,让李婷眼光独特。在她的笔端,人文景观晴晴朗朗,照彻了我的心扉,触动了我的心灵。比如《时村,寻找“一门三将”的踪迹》、比如《渊明湖畔慕陶令》、比如《纵囚遗址吊狄公》……她以穿越时空的爱恋,挚爱着这方水土、这方古今人物,其笔端的人文,鲜活生动;其笔端的历史,深邃厚重!
领略《鄱阳风韵》,我心头有一缕阳光,映照在波光粼粼的心湖上,陶浸其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
爱,需要表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李婷对爱的表达是直接的,没有任何掩饰。在题记里,她直抒胸臆:“鄱阳湖畔,一条无形的红丝,牢牢系紧我的爱情;生命里,有了解不开的结,演绎出亲人血脉的律动。爱他,不需要理由,爱子身上的烙印,已经无法磨灭擦净。”这是何等气魄?何等深情?
彭泽,风景如画的秀美山水,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均被李婷的生花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鲜活,令人心生神往之情。在《彭泽,爱她的理由还用说吗?》一文中,她由衷地发出心声:“对于我来说,江西北部的彭泽县,吸引我的并不是她所具有古、红、绿三色之景观,而是独特的内心情感世界。”这个内心情感世界是什么呢?她直言不讳地说:“今生今世,上苍安排了桂东南的我和赣北的他,有着前世的情缘延续。由之,我才与这片土地有了解不开的结,分不开的缘……”因为一个人,恋上一片土,组成一个家,这就是爱的力量。爱不需要理由,懂得珍惜就足够。
彭泽,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李婷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令我敬重!她爱彭泽,爱得深沉、爱得真挚、爱得忘情、爱得刻骨铭心,是因为她心里充满着一种乡愁。她身在东莞,客居异乡,真正是“朝朝寄居他乡,暮暮思念故地。”她深情地说:“最令我缱绻不已的却是地处县城的那个家。这里就是我漂泊的港湾,灵魂的栖息地。”
爱是崇高的、伟大的、纯洁的、深挚的。《这里的男人,让我……》《让我动心的彭泽男人》两篇文章,均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里不仿摘录一段:“假若,有人问我:‘哪里的男人最令你心动?’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彭泽,江西的彭泽。’”一句话,便把对彭泽的爱、对丈夫的爱,挥洒得痛快淋漓,动人心魄。
走进《寻古揽胜》,我眼前一亮,一幅美轮美奂的锦绣画卷缓缓展开,思绪禁不住澎湃,情感不由得沉醉。
英国军事理论家托·富勒说:“行路多者见识多。”确实如此,每一次寻古揽胜,都是净化心灵,洗礼精神,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过程,李婷对此深有感知。她在题记中云:“天公,把美丽的珍珠撒向山川,撒满大地。才有了,我行走的寻找,天南地北的诗意。”行走在雨林谷的灌木丛中,她感知到的是植物与人类极其相近的某些现象;在夫妻树下,她感知到的是一种貌合神离状态演绎着的虚伪人生;面对“绞杀王”,她感知到的是植物王国的残酷现实;目睹藤蔓借势生存的现象,她感知到的是如藤蔓一样的活生生现实……于是,她发出肺腑之言:“西双版纳之行,与其说是赶赴一场大开眼界的精神盛宴,倒不如说是接受了一堂人生教育课程更为贴切。从热带雨林的物象中,都能体味到课本上学不到的自然法则,学习到不一样的人生感知。这便是我雨林谷之旅的最大收获吧?”(《感受雨林谷》)试想,如果没有这次行走,这样的感知从何谈起?
行走在这个世界,必须用心观察、用情感触、用功思考,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洗礼,情操得到陶冶,智慧得到启迪。李婷的感知,已经深入骨髓。从《独克宗洗礼》题目中的“洗礼”二字,便可看出她对“净化心灵,洗礼精神,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感知程度。在文章里,她这样说:“若想进入香巴拉,必须先要作精神修行。”“漫步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收拢起撑开的花伞,任由天水洗涤着我的身心,无怨无悔地接受着精神的洗礼,心旷神怡。”
净化心灵,洗礼精神,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贵在自我、贵在经常。只有自己才是心灵家园、精神世界的“清洁工”,倘若每次旅行都能触景生情,扪心自问,感知景物,体认生命的意义,必将得到最大的裨益。李婷在《感知曲江海洋极地》一文的结尾处,感知深刻地说:“曲江之行对我来说,获取了前所未有的海洋知识,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洗礼,这才是极富意义的最大收获。”
一场旅行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观赏就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一种感悟就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正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言:“旅行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动你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行色匆匆的旅行,愿诸位都能“带动你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
沉醉《血浓于水》,我的心湖,似有一叶扁舟划过,荡起层层涟漪,驶向永恒的亲情港湾。
甘于付出,无私奉献,是亲情的内核。李婷把帮助亲人解除烦忧,渡过难关,上升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高度,这是一种可贵的胸怀。对于这个问题,她在《别样幸福》篇章里,有很好的诠释:“我一直觉得:帮人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生活中,我享受到了被人信任、被人依赖的别样幸福……”别样幸福,需要有别样的感受。她就充满着这样的感受,这是一种爱的感受,更是一种爱的付出和奉献。至此,我完全明白了她为何要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一小辑的头题,其用心可谓良苦!其胸怀可谓博大!其善良可谓淳厚!
记得,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是的,在李婷的眼里和心中,母亲就是自己的“守护神”。由于东莞离老家数百公里,忙于生计的她,无法经常回去看望和陪伴老人。于是,电话便成了她与母亲情感联系、信息互通的纽带。《母亲的电话》一文,她采取的是与母亲对话的形式,将母女情深描写得活色生香,催人泪下。“唔,妈老喽,好多事都不记得了……眨眼功夫,就几十年过去了,过得好快啊!”“是的是的,光阴似箭,小时候您和爸养我陪伴着我长大,现在我来陪你们慢慢变老,妈,不用怕。”“唔,不怕不怕,你一直都这么懂事孝顺,妈不怕。”一幅母慈女孝的动人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成功的人物对话,鲜活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触动心灵,印象深刻。
《愿来生我们还是亲人》一文,看似是聊家常,娓娓道来,波澜不惊,却蕴涵丰富、深邃,是破解家庭关系密码的一个秘籍,值得学习、欣赏和借鉴!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家庭经难念还是易念,要看念经人的品格、素养和方式方法。李婷能把这本难念的经念好,足见其独有的“策略”。《话别》一文,写得深情,读得感动。尤其是读到:“儿子说着,张开臂弯轻轻地把我搂进怀里,双手在我的后背上轻轻地揉拍着。”这个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即刻把我的眼泪催了出来。《难忘的迎接》一文,一波三折,风生水起,情感充沛,叙述自然。伟大的母爱,优良的家教,优秀的儿子,跃然纸上,令人赞羡。还有《一顿饭,让我......》,每个细节描写,都非常细腻生动,形象有味。她深切地说:“亲情,像一条无形的绳,有了她,就有了牵挂。多了,一份温馨;多了,一种幸福;多了,一抹色彩;多了,一种情爱。她,美的纯净,招人爱怜......”
亲情,永远是散文的主题,书写好这个主题,散文就成功了一半。我要说,李婷情感散文的书写,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她是一个靠作品说话的人,已掌握了抒发情感的基本要素。正是这亲情之舟,载着她和她的家人,驶过每一个难忘的日子,谱写着多彩的人生。
体验《别样风采》,我触摸到一颗善良的心灵,是这颗心灵,把各种况味妥帖安放,让人生富有别样风采。
面对纷繁的人生,以一颗宁静淡泊善良之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是一种优美、一种心态、一种涵养、一种境界。李婷在题记里如是说:“绚丽,精彩,别样的风采,美丽斑斓。像春天的花圃,百花齐放;似夏日的田野,风景无限。读她:难掩心底喜悦;读她:丝无忧虑上心头。”这反映了她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思想境界。这来自于善良的心灵、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态度、思想的境界。
在《莫以善小而不为》篇章里,李婷说:“点点滴滴的行善、社会义务公益,让我感受着人生的价值所在。我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人点赞,有人不以为然。然而,习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我,依然坚信‘行善积德是修行’,因此,会继续以欢喜心践行‘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修养德行,成就道德。她的言语与举动,富有温度,令人温暖,令人感动。最可贵的是,她用爱的眼光,聚焦了生活中的闪光点,用小切口表现了大主题,以小角度诠释了大爱无疆。她让爱弘扬的精神,深入到读者心里,让读者懂得,在这个世界上,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素养、一种幸福,是生命里最纯粹的东西。如此言语与举动,具有着劝勉意义和教化作用。
《让爱心远行》一文,同样呈现出李婷一颗善良的大爱之心。她从儿子降生开始,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言传身教,影响和感召儿子,儿子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浸塑。儿子坚定地说:“我会谨记妈妈的话:用心做人,让爱心伴行一生。”可见,她对儿子人生底色的塑造,是成功的,自然就有提起儿子就骄傲和自豪的“资本”。
从《人无物欲品自高》一文中,我得知,李婷利用暑假到美国陪伴留学的儿子时,儿子竟然拿出两件穿了5年,已经有几个破洞的T恤衫让母亲补补再穿。刹那间,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打动了,这不就是一种别样风采吗?“成由节俭败由奢”,我相信,孩子善良的心田,一定会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行善也需要智慧》《体味美国个性化教育》《由追星所想到的》《榜样的力量》等文,均在不同点上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同样是一种别样风采。附录中的文章,李婷是作为“画外音”处理的。其实,是完全可以收录到《别样风采》小辑的。《他把自己活成了奇迹》记述的是“杖行天下”的憨仲老师,身残志坚的传奇人生;《嫂子 嫂子》描写的是憨仲老师的夫人刘芳,淑雅贤惠,助夫成功的感人事迹。两篇文章,珠联璧合,彰显着别样风采。归根到底,这种别样风采,是用善良的心打造的,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价值!
欲知彭蠡流韵事,静夜灯下一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