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发现的,意外收获。本来我去读了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找目标的时候不经意间扫了一下标题,瞬间被标题吸引住了。为什么会被标题吸引?我觉得任何一个失恋的人都忍不住想读!所以我怀着极大的热情读完了它。
作者创作的灵感来自身边的一对恋人朋友。在她眼里,模特夫妇其实是分手了。分手后,他们都来找她倾诉,但令她意外的是,是同一段恋情,两个人说出来就成了两个故事。原来他心里爱的理由不等于她心里爱的理由,他心里分手的理由不等于她心里分手的理由。这真是一个有趣又残酷的话题。这就让作者想出了采访一对破碎夫妻的想法。
作者动员了周围所有人一起搜索,最终找到了22对分手的情侣。这本书选取了15对分手故事,每对故事都是从男女主角不同的角度讲述的。你会惊讶的发现,15对分手情侣有30种恋爱观念。这些故事的重点不是爱情,而是性关系。用爱情的角度去分析男女关系,太理想化了。很多男女关系远没有达到恋爱的程度。只有男女多了解,少误解,才能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当然可以。好的两性关系不一定是爱情,但是好的两性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走向爱情。
我觉得只要分手的人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分手。可能一两句话回答不了,因为谈恋爱的原因只有一个,分手的原因很奇怪。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面对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差异时,沟通不到位。准确的说,是两个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的出发点不同,因为有时候这种差异不需要沟通就能解决,会被对方猜中作为解释或者掩饰。试着解释,想沟通,说明我们对这段感情还是有些依恋的。一旦这种差异让对方累了,懒得去弥补两性之间的这种差异,那么这种关系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死亡。开始是两个人,结束是一个人。
也许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爱情,还应该包括友情和亲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不是没有道理。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甚至所谓的人也必然会有差异。事实上,人际关系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控制的是对差异的态度。如果我们足够重视这种关系,我们会以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如果我们已经尽力了,还是无法消除这种差异带来的不安,那么我们很可能会直接放弃继续沟通,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如果他(她)真的重视我们的相互感情,那么他(她)就应该做他(她)应该做的,如果他(她)不这样做,他(她)就不会做。总之,我们似乎习惯了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在我看来,同理心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多一些同理心,就会少一些猜疑和误解。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把刚失恋的人排除在外(纯粹从个人角度),真正走出失落的泥潭(比如我们)才是最合适的。至于原因,就不解释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也许可以帮助你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损失。
附上书中主人公对爱情的一些感受:
我们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为了迁就或者讨好对方,而是为了进步,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除了我爱他,他也爱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更像自己,我更爱自己,他也是。
恋爱初期,用激情维持爱情就够了,但激情总有一天会燃尽。没有激情,感情需要其他东西来维持,比如共同语言。
所有关系都一样。双方都需要积极沟通。双方都需要确保你理解对方,他们也理解你。
一个因得失而遭受太多痛苦的人是不适合拥有它的,因为拥有它会加深他对失去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