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让她超拔了尘世疾苦,在精神上获得神佑从而也得享片刻自由

  • A+
所属分类:网络文章

该相遇的,总会相遇。
这个学期结束,第一件事是去省图书馆还借来的几本参考书,顺便去期刊室,看看杂志。
《中华手工》是我每次来都会翻看一下的,转身,在它背后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杂志《民艺》,凭直觉抽出一本,翻一翻,看到“剪花娘子库淑兰”,看完,再抽出一本杂志,在里面又看到“剪花娘子库淑兰”这个名字
站在书架前,把两本杂志中有关她的文章一一看完,有相见恨晚之感。
像无数民间艺术家一样,她创造了神奇的作品,却并不被足够多的人知道,如果我今天不遇到这本杂志,也可能永远不知道。
为此,我要写下她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世间,她来过。
库淑兰老人于1920年农历10月12日生于陕西旬邑一个叫王村的村庄,祖辈勤劳本份,在当地属中产之家,童年的她衣食无忧天性自由。她生于猴年,家里人叫她小名猴桃儿,桃儿在当地指聪明伶俐,小巧精干的女孩子。她的母亲心灵手巧,且一生吃斋念佛,对她施以最传统的教育,正如她在自己的歌谣所唱——
一树梨花靠粉墙,
娘到绣房教贤良。
一学针线毛帘绣,
二学裁剪缝衣裳。
三学人来客去知大礼,
四学莺歌把家当。
在母亲的家教之外,她还难得地在11岁时被送去邻县姑姑家读书,在学校她表现出众,唱歌画画识字俱佳。学校附近的城隍庙是她最爱去的地方,那里有令她敬畏的神像,有精雕细刻的佛龛,绣工华丽的锦帷、绣片,彩绘壁画上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这一切为她的精神世界打好基底,影响了她未来创作的风格。
纵有快乐童年,她终是逃不出那个时代与命运的安排,她4岁被订娃娃亲,9岁缠足,15岁夫家再三来提婚,她只好辍学回家准备嫁妆,17岁出嫁。丈夫是家中长子,粗糙顽愚,不识字,跟上过学有更多精神追求的库淑兰有如云泥之别,对她稍有不满便拳脚相加,挨打受骂于她是家常便饭。最惨痛的是,她一生生产13胎,仅活两子一女。
而她所受的教育让她对这一切逆来顺受,既便晚年有了声名,且为家中经济支柱,病痛缠身的她跪着也要为丈夫做好一日三餐。
她生活的重大转折在1985年,这年她65岁,某天晚上,她不慎摔倒在家门口的深沟里,昏迷40多天,眼看救治无望,家人开始为她准备后事,但她神奇地醒来,慢慢康复。此前她也剪纸,但从此,她如同着魔一般爱上剪纸,并且作品风格大变,有如神助,用色大胆精彩,她也自诩为“剪花娘子”转世。
“剪花娘子”这个称谓给与她人神合一的身份感,成为她此后行走人间的通行证。

她会边剪边唱:
剪花娘子把言传,
爬沟溜渠在外边,
没有庙院实难堪。
热哩来了树梢钻,
冷哩来了烤暖暖,
进了库淑兰家里,
清清闲闲真好看,
好似庙院把景观。
叫来童子把花剪,
人家会的是琴棋书画、八宝如意
我剪花娘子铰的是红纸绿团团。
就这样,醉心于剪纸让她超拔了尘世疾苦,在精神上获得神佑,从而也得享片刻自由。她常常如一个自在的孩童,一边哼唱,一边剪纸,自此,她进入了她的创作高峰期。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绚烂但又宁静,拙朴但又趣致,活泼泼的生命力扑面而来,看了之后,心里暖暖的,想笑。

花草树木、日月星辰、蝴蝶飞鸟、猫狗牛羊,它们自由恣意地嫁接组合在一起,色彩鲜艳,造型拙朴,既奔放也细腻,有序、平衡、对称。所有的元素都是世俗的民间的,但它们组成的那个美好世界却让人仿佛看到了天国,因为所谓天国,寄托的也不过是尘世欢愉。
她的剪纸真有有一种让人与天国接近的感觉,而她是一位用剪刀和纸与神对话的人。
里面的女性人物形象无疑是库淑兰自身人格特质的投射,比如都有一双奇大的眼睛,便是库淑兰本人的象征,老年的她双目依然炯炯有神。

(这是她最爱剪的剪花娘子,亦是她的人格自画像。)
库淑兰老人一生贫困,十个早夭的儿女给身为母亲的她带来巨大的丧失感与哀痛,在婚姻中挨打受骂她也默默忍受,那个时代那样的生存环境给她的是物质、精神的双重压抑,而这种压抑最终被她以自己的方式转化,一幅幅绚烂的图景自她的手下诞生,如同伤花怒放,向人们传递着美好和希望,让人获得一种心灵的平静与自在。

小脚的她之前一直在自家炕头边剪纸边说唱,旬邑县文化馆一位叫文在群的馆员在组织民艺活动时发现了她,从此开始为她四处奔走,大力举荐,让她的作品得以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到北京、香港,并且走出国门参加展览,她的作品被誉为“能与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相媲美”,她于1996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盛誉虽来得晚了一些,胜过没有。
只是,她心心念念的想要给剪花娘子建一座庙宇的愿望没能得到实现,她是连地点都选好了的。
2004年12月19日,老人病逝,享年84岁。
据说她离世时当地下了一场几十年未遇的大,想必是天国来迎接这位曾经遗落在凡间的使者
她留下很多美好的剪纸作品,而她在剪纸时曾经唱过的歌谣,如同梵歌,简简单单的几句,却让人看到宇宙洪荒、人间悲欢、生死轮回,胜过千言万语。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