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颗青葙子命运的走向 一样的不可预期却最终达至圆满

  • A+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

舍不得吃的南瓜,和舍不得扔的青葙子,组成我案头的静物。
喜欢南瓜,秋天的硕果,故土般的亲切,带给我一种极安稳妥贴的觉得。
喜欢青葙子,由于偶遇,由于独一,也由于它共同的美感
这几天,当我在书房做事时,偶然,会听到极细小但又极洪亮的声音,那是青葙子籽落的声音,它们从穗子上零落,打到另外的穗子上,打在纸上,打在铁皮笔筒上,打在桌面上, 叩击的声音,极细微但又极洪亮的声音。
不曾听过这种声音的人,不晓得它的妙处。
我屡屡听到,是会笑容的。
那是一粒粒熟到极致的种子,循着命运,开端本人的下一程去了。
这几天,我每天早上都会把花瓶四周的桌面扫一扫,将那些籽粒收拢到一处,有些装在花瓶里,有些夹在了书本中,有些被我扫到渣滓筒里,有些沾附在了抹布上,有些落到我房间地板的缝隙里……
数以万千计的种子,每一粒都会有它们的宿命
而如今,我且静听籽落的声音。
这声音,何其细小,但又何其洪亮。
然后想起很多年前,我曾听到的钧窑开片的声音。
当时,有人送来一对钧窑花瓶,放在客厅里。
夜深人静时,睡在卧室床上的我会听到客厅里花瓶发出的劈叭声,如爆炸,如裂帛,也如弦音,但是极端细微,却又极端明晰,划破空气,传到我的耳朵里。有的时分只响那么几下,有的时分会密集地响好长时间
这一切发作在花瓶的内部。
送花瓶的人事前通知我,钧窑的共同之一,是会不时地变化,从而在釉面上呈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但其实釉面最外层依然润滑完好,这个构成裂纹的过程,叫"开片"。基本缘由在于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收缩系数不同,出窑后一遇冷却便呈现开裂。
釉面开裂,在陶器上本是致命的缺陷,而在钧窑作品中,却构成共同的美感,古朴俗气。而且开片会持续六十年,所以裂纹会不断在变化,谁也无法设计它们,裂纹最终的外形皆因造化所致。
侥幸的是,我曾经看到过开片构成的花纹,也曾经听到过开片的声音。
而此时,青葙子洒落的声音,与之何等类似。万千颗青葙子命运的走向,也与那些花纹何其类似。
一样的细微,一样的洪亮,一样的不可预期,却最终达至圆满。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