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羊绒裤子 、写手: 张银成

  • A+
所属分类:网络文章

童年的记忆大多已经模糊。然而,一条红色羊绒裤子的事件仍然清晰地记得,并经常出现在脑海中。

我的家乡位于漯河岸边的一个小镇,距离县城20公里,南有高山,北有流淌的漯河,人口2000多。

1976年秋天,我进入高中。那一年国家刚刚粉碎“四人帮”,高考制度没有恢复。上高中还是“全能”。当时新成立的公社(后来改为乡政府)也新建了一所高中,县教育局抽调了十几名教师。学校暂时在公社所在地的一座寺庙上课。我们是一班学生,两个班100多名。因为容纳不下的房子太少,教室、教务处、教师办公室、厨房只能安排在寺庙院子里,而所有的教师住宿和学生宿舍都放在学校附近普通人的家里。一切都简单易行。很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被迫迁往西南农村的情况。

高中离家十五英里。简单的路虽然修了,但是路况很差,沙面坑坑洼洼。当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是大集体的时代。在农村,生产队还是核算单位,农业生产统一指挥,挣工分,按工分按人口分粮,做决算,严重束缚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很低,分配的粮食不够吃,物质极其贫乏,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我每个星期天上学,妈妈就放几斤玉米糁,一斤多的豆面,几个蒸红薯,然后放上酸黄的蔬菜或者玻璃瓶里的萝卜丝,爸爸放上几毛钱,就是一个星期的全部生活。玉米糁和豆面交给校团,饭钱几毛钱。我家人口多,生活负担重,靠父亲养活。可以想象,生活是艰难的。每次上学,妈妈或者姐姐给我打包的东西,我总是把馒头、面条、馒头拿出来,给家里省一点,减轻父母的负担,以此来缓解心里的纠结,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因为困难,冬天穿单薄的衣服,坐在不透风的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最难的是晚上,我们睡在地板上,在芦苇垫下铺一层麦秸,在窗户上糊一层纸,七八个学生挤在一个屋子里,蜷缩着,极其寒冷。为了御寒,我们采用了“木桶睡”,也就是两个人反着睡在一张床上,铺一床被子,盖一床被子,身上穿衣服,这样就熬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年秋天,公社、社会团体和我们的学校开始陆续盖房子。当时建的房子都是民用结构,砖和水泥很少,主要是土坯、石头和木头。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谷壳在工地上做土坯和泥墙,可以搅拌进去起到粘结作用,非常坚固。看到这个机会后,我和村里的几个同学商量,利用星期天把麦麸运到工地,这样我就可以赚点钱,自力更生,自己解决学费。

周六回家后,我们几个同学想借一辆架子车,上面绑了一个圈。晚上,他们去村里的打谷场装了一车麦麸。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起床了,带了点干粮,拉着大车上路了,手拉手去互相帮助。那时候我才十五岁,力气还很小。在平坦的路上拉车可以,但是上坡的时候拉不动。上坡的时候,我们停下来一辆一辆的往上拉,一个在前面,剩下的在后面推。如果你又累又饿,就休息一会儿,吃点馒头,喝点凉水。我们互相帮助,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到工地。一卡车麦麸只能卖两块钱。然后返家,还给行李车。下午收拾东西去上学。

就这样,我们几个同学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拉麦糠,每人赚了六块钱,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心里的喜悦就别提了。赚了钱,有的买了衣服,有的用来平时吃饭。我用自己赚的六块钱买了一条红色的里面有羊绒的羊绒裤,和今天的保暖裤差不多。冬天的时候,我穿上了这条羊绒裤,因为这是我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我很开心,很满足。也激励我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那个冬天,我觉得很温暖。

30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忘记红色羊绒裤,至今记忆犹新。我经常给女儿讲这个故事,希望能正确引导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件事让我记住了艰辛和来之不易,懂得了满足和珍惜。提醒我不要浮躁,不要膨胀,不要奢侈,不要贪婪,好好走人生的路!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