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记得多年前读过一位英国作家的散文《故地重游》。写的具体内容已经忘了,但是作者重游故地,触景生情,生出一些思念和美好,鲜活的过去有了旧风景的支撑,作者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却依然有着深情。让人回味无穷。
后来也想重温旧地,想回到年轻时的海边,想找回那些年少的岁月和情怀。可惜十几年后回去,曾经漫步的海滩变成了游乐园,那些海滩被拥挤的高楼大厦逼到了海浪里。面对这似是而非的海滨,海水似乎一下子冲淡了我的美好回忆。
最让我心痛的是12年后第一次上大学的时候回到母校。没想到,一切都很奇怪!我读书的白桦林没了,红砖砌的背形教学楼没了;校长门口的秋红黄栌不见了,连古色古香的俄式建筑都没有了。……为了打通所谓的中轴线路,中轴线路贯穿这个庞大的大学的中间,校园一分为二。一切都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我的林荫小路,我的操场和图书馆,所有美好的回忆都是
从那以后,我发誓,我再也不会回到我原来的地方。于是去年7月,母校和同学在毕业后召集了一个25年的聚会,我坚决拒绝了。我一定要抹去剩下的美好回忆吗?可能再回去的时候,连那些街道的名字都改了,包括通往南湖的桥。是不是不断被改造,让城市失去记忆?
不仅在远方,在我居住的地方。90年代初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出门就是百一路,从白石桥到颐和园非常有名的一条路。道路两旁有高大的杨树,覆盖了整条道路和人行道,遮挡了风雨,挡住了夏天毒阳。那时,我们骑自行车从龚伟村到北大、清华听课,或者参观圆明园、颐和园,都是在树荫下进行的。我们看着周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和胡同,对帝都深表敬意。
但是我们在这里学习不到半年,整条路被伐木和推土机的声音笼罩在雾霾之中,然后树没了,大道没了,一切都变得空荡荡的。好像一个星期不去这些地方,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我不是老派。对我来说,日新月异也许是好事。然而,许多价值不可低估的历史遗迹已经消失。一个民族文化的记忆与其古老的建筑、草木和人文联系在一起。
过去,我们有特色的房子和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民族标志。现在的高铁不管去哪里,去哪个城市,都是一张脸,让人觉得没意思。
我们开始追逐平遥古城,去丽江,去乔家大院,昌家大院,王家大院,兴城古城,去北京越来越少的古胡同,摸摸它的一块砖,感受岁月的沧桑,找到身边失去的最珍贵的东西,却已经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好像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胎记,被人为抹去了!
保留仅存的历史遗迹,为它们让路,或许为一个民族留下一条永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