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俗语,比如“春捂秋冻”“秋天萝卜赛人参”等等。
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古代医家指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意思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四季养生也应顺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
所以,秋季养生,无论是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还是运动锻炼,都应以养收为原则,这与那些秋季养生的俗语正好一致。
01
春捂秋冻,百病难碰
这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是说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凉,但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加厚衣,捂得严严实实。
要适当地冻一冻,以虽有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度,这样就会逐渐增强御寒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减少生病。
除了年老体弱以及慢性病和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对多数人来说,“秋冻”是符合健身养生的科学道理的, 对于孩子的体格锻炼也尤为必要。
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性锻炼,可以提高孩子的调节能力。
当然,不能把秋冻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天气骤然变冷时,给孩子适当增加衣物是必要的。
02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早起空腹喝淡盐水,每天晚上睡前喝蜂蜜水。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医学依据:经过一夜,人们由于呼吸、出汗带走了许多水分,早上喝淡盐水可以更好地补充体液,稀释黏稠的血液,而且有少许消炎、抑菌作用。
而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补充各种微量元素,且蜂蜜有润燥的作用,所以也很适宜秋季食用。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要天天早晨去喝盐水,通过饮食搭配也能起到类似作用,如平常人家早晨喝米汤、米粥,吃咸菜,也同样能达到效果。
蜂蜜水1岁以上的宝宝才可以适量服用,服用后要喝些白水,以防止宝宝出现龋齿。
03
秋不食辛辣
秋与五脏中的肺相对应,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而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些酸味的果蔬。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而耗伤人体阴津,如果调养不当,就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
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
秋天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类,避免耗液伤阴。
要以滋阴润燥的食物为主,可适当吃些芝麻、糯米、粳米、枇杷、梨、菠萝、乳品、鸭肉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04
秋瓜坏肚
这是指立秋以后不宜继续生吃大量的瓜果,否则容易引发呕吐、腹泻、腹痛、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
从中医学角度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在寒气渐重的时节,过多食用凉性的瓜果,如西瓜、香瓜等,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
脾胃虚寒的人秋季更要慎吃瓜类。
05
秋食白食,滋阴润肺
在中医理论中,肺应于秋,与白色对应。
所以秋天吃白色的食物有助于补肺,比如白萝卜、莲藕、梨、百合等,正如古语讲:“秋食白食,滋阴润肺”。
白萝卜性味甘、辛、平、微寒,含有较多水分,有消积化滞、化痰清热、生津除燥、解毒、调理脾胃等作用,因此民间有“秋后萝卜赛人参”的说法。
冰糖萝卜是特别适合秋天的理想润燥养肺的美味小食。
冰糖、蜂蜜都有润肺、养肺的功能,和萝卜搭配在一起,减少了生萝卜的辛辣之气,多了冰糖和蜂蜜的甜味,非常适合宝宝食用。
具体做法如下:
白萝卜一根,冰糖15克,蜂蜜适量。
将白萝卜洗净,切成约5厘米厚的块,不用削皮,用水果刀在萝卜上面挖一个约2厘米的洞,将冰糖放在萝卜小洞里,上蒸锅蒸30分钟至冰糖化,待萝卜凉至温热,浇上适量蜂蜜即可。(因为里面有蜂蜜,所以宝宝1岁以上才可食用。)
06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些都是古人通过长期以来的体会总结出的一些秋天的生活规律。
这些规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天气渐凉的秋季,虽然有时还会出现气温比较高的天气,但也尽量不要长时间吹电扇、用空调。
进入秋天,即使天气仍然较热,也不要长时间待在水中,以免受凉。
而且随着气候的进一步转凉,要适时增加衣服,固护阳气,减少寒凉之气的侵袭。
这些俗语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经过一代代人验证了的。有了这些温馨提醒,相信您和孩子都能健康度过“多事之秋”!